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546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

1.综合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联大会致电北京政府,要求誓死拒约,还电告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如违背民意……当与曹、章、陆同论!”
材料二:“五四”胜利以后,反帝斗争与反军阀斗争结合在一起,一浪接着一浪,表明全国反帝爱国运动在继续发展。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进步社团也在各地大量涌现。……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摘编自王桧林、郭大钧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材料四: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自《内战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这次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这次事件最终取得了哪些胜利成果?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五四运动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次合作的主要成果。
(4)材料四中“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标志事件是什么?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2.选择题(共30题)

2.
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
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圆明园被毁对中国而言是一场浩劫
B.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体现了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C.在近代历史上,沙俄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D.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4.
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B.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5.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6.
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揭示了
A.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D.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7.
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但生肖都属兔,因此他们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A.陈独秀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8.
某旅行社计划推红色旅游路线,以便使游客重温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光辉历程。你认为以下景点不应在设计路线之中
A.武昌起义纪念馆
B.秋收起义纪念碑
C.南昌起义纪念塔
D.井冈山纪念馆
9.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爱国之豪杰共图之。”为此孙中山进行的斗争是
A.二次革命
B.辛亥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战争
10.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D.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1.
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说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认为自己只要也有这么一副漂亮手套,就可发生同等威力。柏杨的比喻
A.肯定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B.指责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C.揭示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D.批评当时只学西方技术不学制度的观念
12.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叶圣陶在日记中所反映的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05年8月
B.1911年10月10日
C.1912年1月1日
D.1912年2月12日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C.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4.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从1912年起至1928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下列对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的认知准确的是
A.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控制北京政府
B.奉系军阀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
C.滇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控制北京政府
D.帝国主义对华分而治之的产物
15.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从侧面反映出
A.当时中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
B.当时的新青年追求民主和科学
C.当时中国热衷于学习西方的制度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16.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这与当时哪一政治局面密切相关
A.贪官横行
B.割地赔款
C.军阀混战
D.徭役繁多
17.
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8.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呼吁:“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发布于
A.1911年
B.1919年
C.1921年
D.1927年
19.
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首先付诸实践的是
A.召开中共“一大”
B.开展北伐战争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20.
报刊、图片、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如图所示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A.国共合作,打倒军阀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21.
“雄师纵马广州城,千里横刀向北京。不惧枪林能猛进,何忧弹雨敢强攻。铁军出战平坚阵,火炮轰击灭暴兵。勇士豪情驱雾散,统一大业势如虹。”这是一首描写某历史事件诗歌,诗中“雄师”“铁军”的目的是
A.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B.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C.同北洋军阀夺地盘
D.共同抗日,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22.
《长征组歌》“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这部分歌词反映的史实是
A.四渡赤水河
B.召开遵义会议
C.飞夺泸定桥
D.甘肃会宁会师
23.
据周锡根《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战和宗教政策》一文:云南迪庆藏区的贫农张文耀和红军长征留下的伤病员,领导群众进行暴动,联合维西、丽江、永胜、鹤庆、剑川等八县的彝、藏、白、纳西、汉族人民4000余人,在“杀官安民”“打富济贫”的口号下,占领金沙江东岸桥头和格鲁湾一带,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统治者。史实说明红军长征
A.保留了红军的骨干
B.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C.为抗战新局面到来创造了条件
D.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24.
四位同学分析下表中中共党员人数骤变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年代
1927年4月
1927年4月后
中共党员人数
5.7万
1万多
 
A.小军:五四运动中大批中共党员被捕
B.小敏:北伐战争中大批中共党员牺牲
C.小明:国共合作中大批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
D.小华:蒋介石等叛变革命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25.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王尽美与董必武等革命家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开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先河B.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使中国首次出现革命政党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6.
1937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说:“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御外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材料说明
A.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主要矛盾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
D.各党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27.
“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再次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现在,几个旅行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团结。人们第一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国内局势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卢沟桥事变后的国共关系
D.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化
28.
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文,“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订,明确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引导年轻一代更真实、全面地了解抗战历史。“中国十四年抗战“史的开端始于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淞沪会战
29.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它们共同的主题是(   )
A.歌唱祖国B.追求理想C.抗日救亡D.抨击时弊
30.
某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周恩来见到蒋介石后称他为“校长”,并让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该影片再现的是下列哪一历史场景?
A.创办黄埔军校
B.第一次国共合作
C.西安事变
D.北伐战争
31.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李菲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自己是一名初中生了,这就意味着在学习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担心的是自己能否迈好这初中第一步。为了迈好初中生活第一步,李菲应该(    )

①培养积极主动的心态                              ②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④调整生活节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