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人教部编版上册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50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二1888-1894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这些钱,如果用来购买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可以买十一艘……
——戚其章《北洋舰队》
材料三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经过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
——北师大版教材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此次侵华战争的名称。这次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这次战争中牺牲的著名清军将领有哪些?
(3)请举出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役各一例。并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二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四中国近代史“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是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是由哪位皇帝颁布的诏书?由此展开了什么事件?
(2)材料二是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的誓词。为“巩固中华民国”,这位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哪一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是指这场运动中高举的两面大旗,它们分别指什么?
(4)材料四中“新的社会力量”指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恩来曾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材料二: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
(1)材料-中的“起义”指的是哪次起义?这次起义的爆发有何意义?
(2)材料二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南昌打响第一枪”到“并冈山上朱毛和",中国共产党探索怎样的革命道路?这探索过程说明了什么?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这一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伸,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材料一中的“战略部署”是哪支队伍完成的?这行动开始于何时?领导人是谁?
材料二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500只
筹粮
9.6亿斤
挑子
20.6万副
 
(2)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三大战役之一,另两场战役是什么?中共中央为什么要组织三大战役?
(3)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选择题(共19题)

5.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
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孙中山》
②《鸦片战争》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7.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写道:“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而进行的探索是( )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 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8.
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
A.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科学时代
C. 民主共和时代 D. 尊孔复古时代
9.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③鲁迅 ④胡适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10.某同学查阅资料后设计了一条1﹣丁醇的合成路线:

11.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遭镇压
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2.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孙中山与中共研究改组国民党D.八七会议的召开
13.
纪录片《苦难辉煌》这样评价国民革命失败后稍显瘦削的***:“他却立于高山之巅,放眼未来,在‘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动摇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是
A.全民族抗战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4.
下列年代尺中属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1921年
B.1935年
C.1936年
D.1978年
15.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兵重,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甲午战争期间
B.北伐战争期间
C.红军长征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16.
如下图是中共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会址,这次会议的召开:  (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17.
“五四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永远值得弘扬的精神财富,其本质是(  )
A.追求真理 B.爱国主义 C.解放思想 D.自强不息
18.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主要体现在()
①新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④新的斗争方式——武装起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9.
张学良说:“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A.夺取政权
B.地方割据
C.拥蒋反共
D.逼蒋抗日
20.
战役历时5个多月,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被打痛了的日本朝野片惊呼,他们无法相信已经被占领几年的华北,竟然存在着如此强大的抗日力量。该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21.
1946年春天,张学良在写给周恩来的信中说道:“别来十年,甚为想念……现日寇已经逐出实为最快心事。迩来兄又奔走国事,再做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迩来兄又奔走国事,再做红娘”是指
A.国共第一次合作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国共重庆谈判
D.中共七大的召开
22.
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开始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双十协定”签订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3.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这首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