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就有
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材料三: 周恩来曾经说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1)材料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 “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黑暗依旧”? “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3)材料三中两个“天安门”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一: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就有

材料三: 周恩来曾经说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1)材料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 “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黑暗依旧”? “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3)材料三中两个“天安门”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3.
材料一:“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蒋介石致***电(1945年8月14日),《重庆谈判资料》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国共双方在重庆签订了什么文件?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什么?
(3)材料三中“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材料一:“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蒋介石致***电(1945年8月14日),《重庆谈判资料》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国共双方在重庆签订了什么文件?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什么?
(3)材料三中“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2.简答题- (共2题)
4.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在南京成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是什么?
(3)列举南京“见证近代中国饱受劫难”的一个典型历史事件。
(1)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在南京成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是什么?
(3)列举南京“见证近代中国饱受劫难”的一个典型历史事件。
5.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等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2)“星火燎原”意味着中国革命创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从哪里开始兴起的?
(1)“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2)“星火燎原”意味着中国革命创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从哪里开始兴起的?
3.选择题- (共18题)
6.
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的“更多好处”是指 ( )
A.割占中国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B.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
C.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D.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
9.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创造了一个奇迹,她们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以3:1逆转战胜塞尔维亚女排,这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冠军,也是她们第三次获得奥运会金牌。女排姑娘们在里约奥运会上团结拼搏,勇夺冠军,在神州大地引发强烈反响。对女排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②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展示
③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 ④这种精神产生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
10.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党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这里的“他”是
A.陈独秀 | B.李大钊 | C.董必武 | D.鲁迅 |
13.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4.
年代尺是记录历史年代所发生大事的记录工具。如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近代史部分大事件年代尺,对其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鸦片战争结束 |
B.②火烧圆明园 |
C.④维新变法运动 |
D.⑥成立中华民国 |
18.
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
A.五四运动 | B.北伐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20.
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登载了一则重要新闻,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该新闻报道的事件应是(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 B.百日维新 | C.重庆谈判 | D.西安事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简答题:(2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