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44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2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1)材料一中情境的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情境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张。辛亥革命后中国在政治方面和社会习俗方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
(3)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大力倡导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该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富国强国道路并为之奋斗的历史。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文家市会议”是在哪次起义过程中召开的?该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

图一西安事变 图二重庆谈判
(2)中国共产党解决图一和图二的历史事件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解决方式有何相同点
材料三:国共两党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1924-1949年,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历程。
(3)结合所学,完善国共两党关系思维导图

 
 
 
(4)回首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历程,你有哪些感悟?
3.
抗战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请品读下列抗日救亡歌曲歌词,回顾抗战史篇,探究感悟伟大的抗战精神。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松花江上》
材料二: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自卫应战理气壮,挺剑而起是今朝!卢沟桥!卢沟桥!为国争光在此桥!
——《卢沟桥歌》
材料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端起了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
(1)材料一歌词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后东北的状况?简述这一事件的影响。
(2)材料二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3)如果请你设计一个抗战的英雄人物展,你会选择给大家介绍哪两个英雄的抗战事迹?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的歌曲并结合你推崇的抗日英雄的事迹,概括抗战精神的主要内涵。

2.选择题(共22题)

4.
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的全新课题是
A.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B.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C.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王朝统治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5.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面临两股列强势力的钳制。一股列强势力盯着中国最富庶的南方,强调扩展商务与经济特权,另一股列强势力更注重领土扩张。其中更注重领土扩张的列强势力主要是指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法国
6.
***也曾谈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一是斗争手段错了,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心理的;二是洪秀全和杨秀清两权对立;三是骄傲。”其中洪秀全和杨秀清两权对立直接导致
A.北伐西征全军覆没
B.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D.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
7.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通过这一歌谣,可以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A.反帝爱国运动
B.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C.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8.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能够证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严重破坏中国优秀文明成果的证据是(  )
A.
B.
C.
D.
9.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军威。”邓世昌 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
A.虎门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海战D.威海卫战役
10.
孙中山撰写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纪念的辛亥革命烈士是
A.陈天华
B.徐锡麟
C.邹容
D.秋瑾
11.
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下列内容属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同点的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改科举废八股
D.兴办新式学校
12.
1919年左右,“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欧美国家失去了信任,并且发觉很难将西方同时看成为导师和压迫者”。此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向
A.救亡图存,宣传维新变法
B.推崇西洋文明,批判传统文化
C.以俄国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
D.武装暴动,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13.
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D.实业救国
14.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5.
“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据此判断材料指的是
A.护国运动
B.二次革命
C.一二·九运动
D.五四运动
16.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青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艇中继续讨论。”费正清所说的会议
A.确立了***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7.
很多国民党将领称呼蒋介石为“蒋校长”,称呼周恩来为“周主任”,自称“学生”。这主要源于他们曾毕业于
A.中央党校
B.抗日军政大学
C.工农革命学校
D.黄埔军校
18.
下列属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是
A.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B.从此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
19.
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某校模拟了一次“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适用于介绍江西南昌的是
A.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B.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C.革命的红都——长征的起点
D.中共七大的会场——指明了光明前途
20.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方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B.国民党统治腐败
C.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勇敢
21.
下列属于1947年底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政策的是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平均地权
C.实行减租减息
D.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2.
***在1938年5月写成的《论持久战》中指出:“在他们(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文章中“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的史实依据不可能有
①平型关大捷
②第三次长沙会战
③百团大战
④台儿庄战役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3.
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故事,从这几部电影中你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采取的斗争方式是
A.消耗战
B.阵地战
C.游击战
D.攻坚战
24.
“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怕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蒋介石这一电文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
B.全民族团结抗战
C.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
D.华侨华人支援抗战
25.
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过“短暂的春天”,“短暂的春天”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