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部编版)期中检测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39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4

1.综合题(共3题)

1.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
材料一 

(1)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结合材料一展示的图片,回答上海是在哪一次战争之后、签订的什么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
材料二 (见下图)

(2)上海见证了中华民族由屈辱到反抗的历史进程,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件大事?以此事件为开始的中国近代化探索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 
 
(3)图1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在图1所示的历史事件的影响下,结合图2,回答在上海发生了什么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 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 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 000人,总计约为39 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 072万增加到2 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材料三 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材料一运动之间的关系。列举一项这一运动中的民用企业。
(3)以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如何履行他们的使命的?
(4)材料四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对传统文化持何种态度?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之处。

2.判断题(共1题)

4.
下面是王丽同学写的一篇《我的1912年》短文中的片段,请你将文中违背基本史实的错误逐一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前几天,我在家中通过电视观看了孙中山在上海举行的临时大总统宣誓就职仪式。不久,我收到在北京做生意的表哥来信,邀请我去玩。表哥陪我在北京街头游览一番,还听到一些群众的议论。听说皇帝宣布退位,清朝结束了。想去年,朝廷还把主张维新变法的袁世凯等六人全部杀害。在回家的途中,我顺便买了一本《新青年》杂志。
(1)错误: _______,理由: _______
(2)错误: _______,理由: _______
(3)错误: _______,理由: _______
(4)错误: _______,理由: _______
(5)错误: _______,理由: _______

3.选择题(共16题)

5.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十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甲午战后的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6.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7.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探索史,以下侵略与探索史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C. 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
8.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B.小农经济的破产C.纺织工业的发展D.协定关税的影响
9.
“中国人口约为4 亿5 千万,列强要求中国赔款4 亿5 千万两白银,用意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纳1 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该材料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1.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耻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胆,复四千年之祖国”
12.
小文比较了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总结了二者的相同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
13.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与它紧密相关的流行语是
A.民主共和B.富强民主C.民主科学D.维新变法
14.
下列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A.《庶民的胜利》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孔子与宪法》
15.
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
A.民主思想B.政治制度C.军事技术D.风俗习惯
16.
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17.
有学者认为:甲年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8.
据载: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提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近代一场著名运动的情景,这场运动
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D.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
19.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
A. 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B. 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C.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 参加井冈山会师
20.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中华民国的成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