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3是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进攻》

材料三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表示: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电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四 图4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油画版)

(1)材料一中的图l、图2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两件历史事件?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2)材料二、三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以图1和图3所示事件为例举例说明“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这一观点。
(3)不同的图片,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图2和图4哪一幅让你更震撼?并说明你产生这种感受的理白。
材料一

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对贵族犮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給农民自由,这是不公平的.钽是,遣憾的是,农良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丧敌对情绪,丼因此发生了许多不受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本《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大事年表(部分)
日期 | 事 件 |
1868年 | 明治天皇颁布诏书,改革开始。 |
1871年 | 行废藩置县的改革。 |
立文部省,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故教育体制。 | |
1872年 | 颁布《田定银行条例》,正式移植欧美投份公司制度。 |
1873年 | 本第一个征兵令.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
1880年 | 颁布处理官營企业的条例,将大郐分官营企业低价价转让给新型资本家。 |
1889年 |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
(1)根据以上材料同答,19世纪60年代中国、俄国、日本在近代化的进程中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日本历史发展进程在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很人的差异”。清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国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羞异”在哪里?
(3)学习历史最终目的之一是获取感悟,启迪今天。假如你是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政府选送到美国的留学生,请你介绍留学期间在美国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变化。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17 —18世纪的欧美社会巨变,拿破仑更是用刺刀加速了这一巨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同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作为宪政体制和模式创新……(英国)开启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时代,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期“单独的国王”。
——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材料二:爆发于18世纪末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首先,两者都根源于同样的启蒙观念:自由、平等和正义;其次,两国在革命之初,曾经互相援助,互相鼓舞,许多法国将军和士兵曾参与了美国革命……美国政治家们也乐意为法国政体设计出谋划策;再次,两者具有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建立一种以公共主权和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政府。
——[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法国的闪电与美国的阳光》
材料三: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都预示了民族主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
——齐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是如何实现由“单独的国王”到“议会的国王”的转变的?
(2)材料二中“18世纪末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指出当时的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是怎样“互相援助,互相鼓舞”的?
(3)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对近代欧洲发展有哪些影响?
(4)根据上述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17—18世纪欧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2.选择题- (共19题)
A.没有依靠人民群众 | 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C.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
①“民主”与“科学”
②“自强”与“求富”
③“民族”“民权”“民生”
④“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A.①②⑧④ | B.②③①④ | C.①③②④ | D.②①③④ |
选项 | 因 | 果 |
① | 袁世凯称帝失败 | 使清王朝土崩瓦解 |
② | 遵义会议 | 是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③ | 三大战役 | 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
④ | 平型关大捷 |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
A.都反对黑暗的封建制度 | B.都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人的贡献 |
C.都借助古典文化反封建 | D.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
④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命的开端 | B.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
C.是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 D.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
A.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 B.坚持符合国情的“城市中心论” |
C.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持久战” | D.照搬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
A.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 B.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协定 |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D.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A.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 B.促进了铁路运输的发艘 |
C.带来了环境的污染 |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A.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 | B.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 |
C.郑和西行到达非洲 | D.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 |
A.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 B.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
C.美国民主政治的制衡性 | D.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
A.煤炭资源缺乏 | B.劳动力较丰富 |
C.海外市场广阔 | D.追逐更大利润 |
A.《人权宣言》 | B.《独立宣言》 | C.《权利法案》 | D.《共产党宣言》 |
项 目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 1 | 2 | 4 | 3 |
1870 - 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 1.3 | 1.9 | 4.6 | 8.1 |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 3 | 4 | 2 | 1 |
A.美国、德国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
B.英国、法国实力变化是因为国内局势动荡 |
C.英国、法国实力变化是因为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
D.美国、德国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