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中国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列强的铁蹄下遭受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始了艰难的复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
材料二: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四: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阳铁厂”的诞生与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指的是颁布哪部法律文件?是哪个历史事件的重要成果?这部法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革命党人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的原因是什么?袁世凯死后中国社会陷入什么局面?
(4)材料四反映的是近代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取得什么重要成果?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一: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
材料二: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四: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阳铁厂”的诞生与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指的是颁布哪部法律文件?是哪个历史事件的重要成果?这部法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革命党人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的原因是什么?袁世凯死后中国社会陷入什么局面?
(4)材料四反映的是近代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取得什么重要成果?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2.选择题- (共25题)
2.
“鸦片贸易”为当年英伦朝野,国脉民命,生计攸关,不可或缺之国际贸易。女皇与国会,均不惜为之一战。材料中的“为之一战”指的是英国发动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从这份揭帖中你可以得出关于义和团的哪些信息?
①兴起的背景
②“扶清灭洋”的口号
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④盲目排外
①兴起的背景
②“扶清灭洋”的口号
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④盲目排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6.
这次惨败,在社会上层人士特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看来,完全是由于慈禧推翻戊戌新政,重用顽固守旧大臣,实行反动政策造成的:“自戊戌变政,与民更新,而忌之者辄曰祖宗成法万古不易,无论成法之如何积久弊深,新政之如何有裨实济,而概以‘祖宗’二字钳制天下之目,卒以开衅邻国,而太庙不守,负罪祖宗。材料中“这次惨败”指的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能反映下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C.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D.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
8.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洋务运动的兴办是为了镇压“粤匪” |
B.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创办者 |
C.洋务运动未能挽救清政府危机 |
D.辜鸿铭肯定了曾国藩兴办的洋务 |
9.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他们的目的是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
1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当时蔡元培先生书写了一对挽联纪念他:“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根据材料,关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
B.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 |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
12.
“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什么思想来救中国
A.民主与科学 |
B.民主共和 |
C.三民主义 |
D.马克思主义 |
14.
1921年7月,上海。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的10多位有志之士,怀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法租界的一处幽静小院,轻轻叩响铜环。材料中所描述的事件
A.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C.修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 |
D.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
15.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属于中共的“正式武装”从什么时候开始创建?
A.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
B.南昌起义 |
C.井冈山会师 |
D.秋收起义 |
16.
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上
A.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
B.武装反抗,创建军队 |
C.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
D.指明方向,灯塔指引 |
17.
口述史料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要采用口述史料来研究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的相关事实,下列选项符合的是
A.《台儿庄战役形势图》 |
B.《李宗仁回忆录》 |
C.《国民党正面战场空军抗战纪实》 |
D.《黄河大合唱》 |
18.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举***为中共中央主席。确立***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以上内容出自
A.遵义会议 |
B.中共一大 |
C.中共七大 |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20.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先生到了重庆。***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中国人听了高兴”是因为***要来重庆
A.签订国共合作宣言 |
B.商议推翻北洋政府 |
C.解决西安事变 |
D.进行和平谈判 |
23.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而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面对华北危机,12月9日,在中共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向国民党政府请愿,结果遭到镇压。关于这场学生运动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D.粉粹了日本企图侵略吞并中国的阴谋 |
24.
“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材料中张学良“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是指
A.发动“兵谏”,逼蒋联日 |
B.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
C.主张继续剿共 |
D.发动西安事变 |
25.
下列因果关系搭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流行 |
B.科举制度废除——京师大学堂 |
C.抗日救亡——《阿Q正传》 |
D.维新变法——废除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呼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