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1.
小迷糊同学在学习了《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后写了段听课笔记,里面有5处错误请判断并改正。《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的《革命军》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君主立宪制度。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兴中会。“三民主义”即“民主”“民权”“民生”,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苹命的指导思想。
(1)错误: 改正:
(2)错误; 改正:
(3)错误: 改正:
(4)错误: 改正:
(5)错误: 改正:
(1)错误: 改正:
(2)错误; 改正:
(3)错误: 改正:
(4)错误: 改正:
(5)错误: 改正:
2.综合题- (共3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写出材料一中“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在“虎门”领导禁烟斗争的是哪位民族英雄?
(2)材料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共两党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写出两场抗日战争时期“血肉筑长城”的战役。
(3)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精神?

(1)写出材料一中“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在“虎门”领导禁烟斗争的是哪位民族英雄?
(2)材料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共两党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写出两场抗日战争时期“血肉筑长城”的战役。
(3)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精神?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2)材料二中揭开“变法维新”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列举为“推翻旧王朝,建立共和国”牺牲的烈士2名。“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
(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材料一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2)材料二中揭开“变法维新”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列举为“推翻旧王朝,建立共和国”牺牲的烈士2名。“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
(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4.
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白《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国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这一新革命方法的得出是总结借鉴了哪些革命的经验教训?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白《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国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这一新革命方法的得出是总结借鉴了哪些革命的经验教训?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
3.选择题- (共19题)
5.
“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
④中俄《辛丑条约》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
④中俄《辛丑条约》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③④ |
6.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电视剧的主题。若再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史实是( )
A.英法炮轰广州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黄海海战 | D.威海卫战役 |
7.
“北京的外国公使从此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外交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而清政府的威望跌入谷底”。导致这一结果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瑷珲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8.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说:“抢劫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小至小资家庭的钱匣,大至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直到被塞满的裤子不堪负重,坠至脚踝处。”英法联军的这一掠夺行为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10.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A.放弃天朝观念 |
B.学习西方技术 |
C.拥护民主共和 |
D.反抗列强侵略 |
11.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
C.维新派缺乏经验 |
D.顽固派反对变法 |
12.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3.
某学者说:“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 | B.边疆地区危机扩大 |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
15.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革命上“新途”的转折点是指
A.四渡赤水 |
B.飞夺泸定桥 |
C.三大主力会师 |
D.遵义会议的召开 |
16.
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B.八七会议 |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D.遵义会议 |
17.
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 B.洗雪了中华民装的百年耻辱 |
C.使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18.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下列事件与电文内容相关的是
A.创办黄埔军校 |
B.北伐战争 |
C.西安事变 |
D.重庆谈判 |
20.
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4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4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 B.华北亊变 | C.西安事变 | D.七七亊变 |
21.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一大” |
B.中共“二大” |
C.遵义会议 |
D.中共“七大” |
22.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A.思想观念解放 | B.大众报业发展 | C.铁路交通发达 | D.轮船航运繁荣 |
23.
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A.创办湖北织布局 | B.创办大生纱厂 | C.创办轮船招商局 | D.创办汉阳铁厂 |
4.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