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部分官员认识到“船坚炮利”的巨大作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富国强兵。……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材料二: 孙中山在传统儒家思想熏染和历史启示下,结合西方社会主义土地学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主张通过地主报价,将原租的一部分给予地主,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必要时照定价收买,最终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摘编自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阅读材料请你回答:
(1)材料一说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 ?这一主张属于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3)材料三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指什么运动?新知识分子认为需要的“更基本的东西”是什么?
(4)材料四中所述“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这场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清政府部分官员认识到“船坚炮利”的巨大作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富国强兵。……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材料二: 孙中山在传统儒家思想熏染和历史启示下,结合西方社会主义土地学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主张通过地主报价,将原租的一部分给予地主,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必要时照定价收买,最终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摘编自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阅读材料请你回答:
(1)材料一说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 ?这一主张属于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3)材料三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指什么运动?新知识分子认为需要的“更基本的东西”是什么?
(4)材料四中所述“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这场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简答题- (共1题)
2.
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
(兄弟齐心)共图伟业,力挽狂澜!
(1)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后的第一个成果是建立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建立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共同携手合作的战争有哪些?
(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哪一事件?
(制胜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5)依据上面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6)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兄弟齐心)共图伟业,力挽狂澜!
(1)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后的第一个成果是建立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建立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共同携手合作的战争有哪些?
(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哪一事件?
(制胜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5)依据上面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6)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3.选择题- (共15题)
3.
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第一次战争后,极大的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第二次战争后,中国开始由衰败走向振兴,洗雪了百年耻辱。下列有关这两次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 B.主要战场都在黄海和辽东半岛 |
C.中国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 D.中国都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
4.
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这种“变局”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西方话剧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文明戏,不少剧作家通过改编莎士比亚的话剧来讽刺时政,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麦克白》在1916年被改编成话剧《窃国贼》,轰动一时。该话剧讽刺的是( )
A.慈禧太后 | B.李鸿章 | C.袁世凯 | D.蒋介石 |
7.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
B.创建福州船政局 |
C.成立轮船招商局 |
D.修筑京张铁路 |
8.
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为兴业路76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此事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 )
A.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D.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9.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家属的控诉; |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
C.电影、电视中的情节; |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
10.
1947年之后,“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的口号响彻解放区。这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B.千里跃进大别山; |
C.孟良崮战役; | D.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
12.
***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C.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
D.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 |
1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人心的向背 |
B.军队的士气 |
C.决策者的作用 |
D.外部势力的介入 |
14.
抗战初期,海外华人每月捐款约为2000万元,几乎占了当时抗战军饷的三分之一,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腐败,军费支出困难; | B.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正式形成 |
C.国民政府的抗战物资来自华侨; | D.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抗战功不可没 |
15.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统一 |
B.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D.使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