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鲒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这些耻辱性失败的战争中签订的哪一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19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饿文版的马克思列宁王义宝鉴。
﹣﹣《文明史纲》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反映中国人“努力”探索的重大事件有哪些?进人20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先进中国人又进行了哪些救亡图存的探索活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探索出一条怎样的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鲒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这些耻辱性失败的战争中签订的哪一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19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饿文版的马克思列宁王义宝鉴。
﹣﹣《文明史纲》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反映中国人“努力”探索的重大事件有哪些?进人20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先进中国人又进行了哪些救亡图存的探索活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探索出一条怎样的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交后,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狷狂进攻,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笫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并逐渐发展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人民曰报》2017年02月06日11版
(1)依据材料指出,“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如何?
材料二 不应忘记的事实是:日军在投降前已经被中国人民的连续十四年、大小几十万次的战斗打得狼狈不堪了。日寇犹如一匹野兽,使他最后致命的可能只是一两支箭,但如果他不是在毙命前已经满身创伤呢?他还是会继续挣扎的。
﹣﹣齐世荣《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军被打得狼狈不堪有哪些重要史实?材料中所说的“使他最后致命的可能只是一两支箭”指的哪些事件?文中的作者认为日本法西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远东国际法庭于1948年11月4日开始宣判:判处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等7人被判处绞刑;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

(3)依据材料指出远东国际法庭对日本罪犯的公开审判,并把战犯绳之以法,对后世有何启示?
材料一“九一八”事交后,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狷狂进攻,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笫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并逐渐发展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人民曰报》2017年02月06日11版
(1)依据材料指出,“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如何?
材料二 不应忘记的事实是:日军在投降前已经被中国人民的连续十四年、大小几十万次的战斗打得狼狈不堪了。日寇犹如一匹野兽,使他最后致命的可能只是一两支箭,但如果他不是在毙命前已经满身创伤呢?他还是会继续挣扎的。
﹣﹣齐世荣《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军被打得狼狈不堪有哪些重要史实?材料中所说的“使他最后致命的可能只是一两支箭”指的哪些事件?文中的作者认为日本法西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远东国际法庭于1948年11月4日开始宣判:判处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等7人被判处绞刑;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

(3)依据材料指出远东国际法庭对日本罪犯的公开审判,并把战犯绳之以法,对后世有何启示?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重庆,在社会上激起巨大反响。《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
﹣﹣人民网
(1)依据材料分析指出,***“毅然来渝“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学过的知识指出“毛先生来渝”,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二 战争的第一年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个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
﹣﹣***为新华社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
(2)材料二中的“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变化?揭开这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战争进行到第三年,人民解放军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进行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材料三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3)材料三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胜的原因还有哪些?
材料一 ***到重庆,在社会上激起巨大反响。《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
﹣﹣人民网
(1)依据材料分析指出,***“毅然来渝“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学过的知识指出“毛先生来渝”,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二 战争的第一年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个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
﹣﹣***为新华社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
(2)材料二中的“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变化?揭开这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战争进行到第三年,人民解放军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进行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材料三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 担架 | 大小车 | 牲畜 | 船只 | 筹粮 | 挑子 |
543万人 | 30.5万副 | 88万辆 | 76.7万头 | 8500只 | 9.6亿斤 | 20.6万副 |
(3)材料三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胜的原因还有哪些?
2.选择题- (共28题)
4.
林则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yì)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道光帝的做法是( )
A.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 B.严查吸食鸦片的群众 |
C.允许鸦片自由贸易 | D.签订《虎门条约》 |
5.
英国人安德鲁•翰德森说:“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
B.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想报复 |
C.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人就不会提条件 |
D.禁烟运动为发动战争找到了借口,并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
6.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剧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关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
B.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 |
C.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戌变法运动 |
D.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
8.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因“不满意”而采取的行动是( )
A.向中国倾销鸦片 |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 D.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9.
“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最能说明( )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②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②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0.
林伯渠在一篇文章中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件事!”据此判断,林伯渠高度评价的文中“□□□□”是指(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二次革命 |
11.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过程 |
C.中国走上了富强民主的道路 |
D.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12.
孙屮山在《(xxx烈士事略)序》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该《序》中的“是役”是指( )
A.萍浏醴起义 | B.黄花岗起义 | C.广西起义 | D.武昌起义 |
14.
“孙中山在遗嘱内嘱咐曰:‘革命尚未彻底,同志仍需努力。’”下列对“革命尚未彻底”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B.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 |
C.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胜利果实被衰世凯窃取 |
D.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疯狂侵略 |
15.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16.
如下图概括了中国革命曲折的历程,三幅图片的发展演进,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B.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
C.拉开了中国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
17.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白身的传奇.***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以下对这一“传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
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18.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于“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B.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C.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D.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
20.
“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 B.南昌起义 | C.秋收起义 | D.井冈山会师 |
25.
2005年5月19日,9l岁的本多立太郎跪在卢沟桥上谢罪。他说:“为了日中两国人民和年轻一代的友好,这个时候我更应当去,我是那场侵略战争的参与者,我了解历史的真相。本多立太郎跪在卢沟桥上谢罪是因为( )


A.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 | B.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
C.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 D.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
26.
1947年7月23日,***致电:“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8月27日,***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如此说主要是因为( )
A.解放战争打响了 |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
C.大决战开始了 |
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
28.
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 B.民主科学 | C.和平建国 | D.抗日救亡 |
30.
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 )
A.甲午战争后 | B.“一战”期间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