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革命老人吴玉章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甲午战败的消息使全中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二: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起草了一份万人请愿书,尖锐地中明:“使(假使)前此而能变法,则可以无今日之祸,倘使今日而能变法,则可免将来之祸,若今犹不变,则他日之祸更有甚于今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磬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甲午战败”的“甲午”年是公历哪一年?材料一中“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指的是哪两次战争?“苛刻”条约是指什么条约?
(2)材料二中,起草“请愿书”的康有为是哪一政治派别的领袖人物?他在甲午战争之后领导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出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为抗击日军的侵略中国军民开辟了哪两方面的战场?
(4)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为什么要举行这个的纪念活动?
材料一:革命老人吴玉章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甲午战败的消息使全中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二: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起草了一份万人请愿书,尖锐地中明:“使(假使)前此而能变法,则可以无今日之祸,倘使今日而能变法,则可免将来之祸,若今犹不变,则他日之祸更有甚于今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磬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甲午战败”的“甲午”年是公历哪一年?材料一中“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指的是哪两次战争?“苛刻”条约是指什么条约?
(2)材料二中,起草“请愿书”的康有为是哪一政治派别的领袖人物?他在甲午战争之后领导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出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为抗击日军的侵略中国军民开辟了哪两方面的战场?
(4)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为什么要举行这个的纪念活动?
2.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

材料二:一百年多前,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先爆发起义,汉口、汉阳的新军随之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随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材料一企业是在什么运动时期创办的?开展该运动的口号和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武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成立了什么政府?材料二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号是什么?作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又被何人窃取
(3)材料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陈独秀为拥护、宣传“德先生”“赛先生”创办了什么刊物?为反对“旧文学”,胡适在《文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一步步深入学习西方的历程。
材料一: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

材料二:一百年多前,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先爆发起义,汉口、汉阳的新军随之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随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材料一企业是在什么运动时期创办的?开展该运动的口号和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武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成立了什么政府?材料二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号是什么?作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又被何人窃取
(3)材料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陈独秀为拥护、宣传“德先生”“赛先生”创办了什么刊物?为反对“旧文学”,胡适在《文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一步步深入学习西方的历程。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一农村一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
材料四:解放战争组图。

材料五:时间轴

(1)简述材料一中的图一与图二所反映的史实之间有什么联系?
(2)在材料二“城市一农村一城市”这条革命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这个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怎样的革命新局面?材料二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材料三所说的“行军”是指什么军事行动?战士们在“行军”中铸就的精神是什么?
(4)材料四中三幅图分别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什么重大战役?
(5)请为材料五时间轴主题的空白处填补恰当的词语。
领导的 革命历程。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一农村一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
材料四:解放战争组图。

材料五:时间轴

(1)简述材料一中的图一与图二所反映的史实之间有什么联系?
(2)在材料二“城市一农村一城市”这条革命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这个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怎样的革命新局面?材料二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材料三所说的“行军”是指什么军事行动?战士们在“行军”中铸就的精神是什么?
(4)材料四中三幅图分别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什么重大战役?
(5)请为材料五时间轴主题的空白处填补恰当的词语。
领导的 革命历程。
2.选择题- (共30题)
5.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下列体现“投资+特权”的条款是
A.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需经双方协议 |
B.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10.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指女子所做的纺织)失业。”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瑷珲条约》签订后 |
C.《马关条约》签订后 |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11.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A.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C.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
14.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有如下描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关于上述材料中心思想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A.作者描述的是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
B.作者夜读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
C.作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本质 |
D.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礼教 |
15.
近代中国,一方面,“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涉“洋”事物增多;另一方面,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等。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A.尊孔复古的潮流 |
B.辛亥革命的影响 |
C.崇洋风气的日盛 |
D.闭关锁国的延续 |
16.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
17.
清朝末年,有人想加入某组织必须手写盟书并举手宣誓:“联盟人某省某府某县人某某某,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这个组织是
A.兴中会 |
B.光复会 |
C.中国同盟会 |
D.中国国民党 |
20.
在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内陈列大量珍的资料,如***在1924年6月兼任农民运动讲习所长时,写给农民部长甘乃光的亲笔信:国民党当年发给***的薪水单:还有周恩来、董必武、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共重要领导人物的亲笔文件。这些文物
A.是研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史料 |
B.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史料 |
C.见证了国共斗争的激烈性与残酷性 |
D.反映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曲折历程 |
21.
《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22.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给新文化运动指明了方向 |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C.是中共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
23.
据载: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提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近代一场著名运动的情景,这场运动
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C.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 | D.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 |
24.
***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
A.平型关战役 |
B.百团大战 |
C.转战陕北 |
D.渡江战役 |
25.
为纪念某重大历史事件,一首题为《冬夜题口口口口》的诗写道:“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血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和肝。八年烽火山河破,三载硝烟宪政残。青史每翻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口口口口”应是
A.古田会议 |
B.西安事变 |
C.华北事变 |
D.重庆谈判 |
26.
1933年,由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组成了苏区最高军事学府—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命名的背景是
A.红军长征取得了胜利 |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D.日军侵华加深了民族危机 |
30.
解放战争后期,***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该周刊如此描述“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一一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这说明当时
A.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全面展开 |
B.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 |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
31.
台儿庄纪念馆中有这样两则资料:蒋介石在台儿庄战役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胜利。”日本军方公认战役的失败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提出要“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促使国共“两党分裂”。这些资料说明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将士不惜牺牲 |
B.后方同胞全力支援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八路军的支援配合 |
32.
“愿所有的人从这张照片上能够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的***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这幅照片应拍摄于( )


A.开遵义会议时 | B.红军到达陕北时 |
C.去重庆谈判时 | D.政协会议召开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