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名称。
(2)图3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材料一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名称。
(2)图3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图片中的历史)

(1)图1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个画面。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图2是中共“一大”的会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请写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
材料二.(数轴中的历史)

(2)(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建______(军事学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典型战役是______。
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
(3)材料三所说的“行军”是指什么?“行军”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行军”途中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材料四: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虽然中国外交部不断强调两国有必要增进战略互信,正视对方的发展机遇,视对方为发展伙伴,但是就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领土纷争等问题,中日仍然争锋相对。
材料一:(图片中的历史)

(1)图1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个画面。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图2是中共“一大”的会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请写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
材料二.(数轴中的历史)

(2)(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建______(军事学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典型战役是______。
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
(3)材料三所说的“行军”是指什么?“行军”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行军”途中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材料四: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虽然中国外交部不断强调两国有必要增进战略互信,正视对方的发展机遇,视对方为发展伙伴,但是就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领土纷争等问题,中日仍然争锋相对。
——摘自《中国崛起策》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使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2.判断题- (共3题)
3.选择题- (共11题)
6.
刚刚热播的历史大剧《台湾•1895》,剧中李雪健饰演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让观众倍感荒唐的原因是
A.圆明园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烧毁 |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
C.甲午战败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 |
D.李鸿章没有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 |
7.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十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C.甲午战后的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9.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
B.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0.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夷物”到“洋务”、从“淫巧”到“长技”、从“臣民”到“国民”的历程:下列主张体现了由“臣民”到“国民”转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师夷长技以自强” |
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
D.“民族、民权、民生” |
11.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C.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 | D.袁世凯统治未被推翻 |
13.
某人在抗日战争《千字文》中写到“平型告捷,狙歼板垣。南京屠杀,血腥毕见。卅万军民,含恨九泉……晋冀鲁豫,报仇焰燃。”此文直接涉及的史实有
①平型关大捷
②淞沪会战
③南京大屠杀
④敌后抗日斗争
①平型关大捷
②淞沪会战
③南京大屠杀
④敌后抗日斗争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5.
下列选项描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A.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
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
C.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
D.电影《甲午风云》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判断题:(3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