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五口通商”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内容?这一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图二的企业是在什么运动中创办的?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创办的另外两大军事工业是什么?
(3)图三中陈独秀所领导的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4)图四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5)综观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感受?

(1)图一中的“五口通商”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内容?这一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图二的企业是在什么运动中创办的?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创办的另外两大军事工业是什么?
(3)图三中陈独秀所领导的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4)图四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5)综观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感受?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回答:
(1)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是由于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革命的发生?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
(3)“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
(4)据材料二,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所要担负的主要社会责任是什么?
材料三: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这一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他对学生提出抱定(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点要求,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则,(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北大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北大出现流派纷呈、学术繁荣的局面,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5)据材料三,指出上述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杰出人物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回答:
(1)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是由于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革命的发生?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
(3)“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
(4)据材料二,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所要担负的主要社会责任是什么?
材料三: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这一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他对学生提出抱定(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点要求,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则,(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北大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北大出现流派纷呈、学术繁荣的局面,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5)据材料三,指出上述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杰出人物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3.
中国近代百年历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让我们在一些承载历史的缩影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建筑——凝固历史)

(1)请你从上面建筑图片中任选一个,简介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任务二(图片——感受历史)

(2)图四、五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役,分别简述它们的重要意义。
(3)你认为出现图六场景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三(城市——见证历史)
①上海南京路上穿旗袍和中山装的行人;②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③上海创办近代规模最大的商务印书馆;④上海创办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⑤上海最早创办了文化出版机构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青年杂志》;⑥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
(4)上面的史事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哪些领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任务一(建筑——凝固历史)

(1)请你从上面建筑图片中任选一个,简介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任务二(图片——感受历史)

(2)图四、五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役,分别简述它们的重要意义。
(3)你认为出现图六场景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三(城市——见证历史)
①上海南京路上穿旗袍和中山装的行人;②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③上海创办近代规模最大的商务印书馆;④上海创办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⑤上海最早创办了文化出版机构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青年杂志》;⑥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
(4)上面的史事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哪些领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材料三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发表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
(4)请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感悟。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材料三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发表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
(4)请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感悟。
2.选择题- (共22题)
5.
在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开始沦为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分别是
A.《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 B.《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
C.《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D.《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
11.
19世纪末,一位诗人曾赋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的创作背景是
A.洋务运动破产 | B.《马关条约》签订 |
C.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D.公车上书失败 |
12.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帝国主义列强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态度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A.慈禧太后控制的清政府与列强恢复了友好关系 |
B.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D.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 |
13.
某班举办了一期近代中国图片展览,下面3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
B.军事技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
C.君主立宪制——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 |
D.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技术 |
14.
李明的爷爷今年85岁高龄,李明的历史老师听说后,想考一下李明,便问道:“李明,你知道你爷爷出生于中华民国哪一年吗?”李明应回答
A.民国二十年 | B.民国二十一年 | C.民国二十二年 | D.民国二十三年 |
16.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 B.三民主义 | C.***思想 | D.邓小平理论 |
18.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9.
学者徐中约曾写到:“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21.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关于这场行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B. 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 中央红军自始至终都由***指挥 D. 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A.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B. 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 中央红军自始至终都由***指挥 D. 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22.
1936年12月《桂林日报》上刊载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指的是
A.九一八事变 | B.西安事变 | C.七七事变 | D.一二·九运动 |
23.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不当的是
A.《双十协定》的签订,维护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
B.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D.“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
24.
1947年夏,***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A.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
C.解放战争打响了 |
D.战略大决战开始了 |
25.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A.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
B.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
D.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