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991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3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别(jué)   脑(suǐ)    豆(wǎn)   争(zhí)
B.倜(tǎng)  然(chàng) 镜(líng)    靠(yī)
C.云(xiāo)  羞(qiè)   塌(tān) 蓄(chǔ)
D.时(shà)   斜(qī)    邮(chuō)   怪(chēn)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B.邻居张大伯经常故意说一些骇人听闻的话,使不知底细的人信以为真。
C.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起来。
D.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敬如宾,友好相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3.
下列各项中对这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我心里非常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很想拯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A.“下来”是名词。
B.“还”“谁”“为什么”都是疑问代词。
C.“一顿”在这里是数量词。
D.画线的句子有语病,可把“非常”或“十分”去掉一个,把 “拯救”改成“解救”。
4.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柳絮落尽,杜鹃鸟鸣声异常凄切,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愁心”二字蕴藏着丰富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①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②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小题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亦乎(____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
数千言不肯休(___________)
④师无以(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小题3】乙文中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题4】甲文谈到了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请就其中一则,结合自身实际说说理解与体会。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

材料一:(被遗忘的传统家书)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曾有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

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统计表  大学生对传统家书的看法

  

材料二:(家书何以“抵万金”)

(《北京青年报》)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当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亲情,在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材料三(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

(国际在线消息)日本文化厅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和14个百分点。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之间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l之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

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话与家人联系,其次是微信,而写家书的人很少。
B.从调查数据看,日本青年认为应亲笔写信的原因是要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C.与电话、QQ等现代通讯手段相比,传统家书最明显的不足是不够快捷方便。
D.现代人越来越少提笔写家书,其实正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小题2】有人认为传统家书会逐渐消失,有人认为不会消失。请说说你的看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7.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把信念的萤火虫带在身上

①父亲和我讲过他在工厂上班时候的一件事。

②那个时候,还没有公交车,工人们上下班都会骑自行车,也有少数富有一些的,骑摩托。工厂的入口处,有个不算大的坑,门卫老张是个热心肠的人,总是在上下班的时候,守着那个坑,嘴里念念有词:小心点坑啊……最开始人们还感激他,可是时间久了,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个坑的所在,他却依然每天都会守在那里,提醒大家。这不免就让大家觉得烦了,不就一个小坑吗?你就别操心了,我们知道绕着走。他却不听劝告,还是日复一日重复那一个动作。人们开始纷纷猜测,老张是不是有点“神经”了。

③过了几个月,老张就退休了。有一天,父亲骑车上班,没有老张守着那个小坑,不留神,车轱辘竟然掉进那个小坑里,摔了跟头,门牙都摔掉一颗。这才念起老张的好来。

④老张退休了,可是永远没有退休的,是善的信念。

⑤看《阿甘正传》,心生感动,阿甘的一生都很随性,但他一直听从珍妮告诉他的话:跑!

⑥于是,他奔跑,无论碰到什么,他不停的奔跑。当他有一双不健全的腿的时候,他没有想过自己会这么擅长奔跑。他跑到橄榄球场上,他跑到越南战场上,他跑到白宫,他跑到密西西比河,他跑遍全国,最终又跑回了阿拉巴马,他美丽的故乡。也是因为“妈妈说过,要往前走,就得先忘掉过去。我想,这就是跑的用意。”

⑦他本不应该是个生命的强者,他也一直面对爱情的愚弄,但他奔跑着遗忘过去,宽容的放弃仇恨。他只选择爱。阿甘选择为爱而爱,而不管珍妮如何离去和背叛,如何放纵和乖僻。因为他永远记得昏暗车箱中那个灿烂的微笑,冷漠人群中那颗天使般的心灵,日落树枝上那两个相伴的身影。

⑧阿甘是带着爱的信念奔跑的人。

⑨儿时走过一段回家的夜路,和父亲一起。盛夏的夜晚又闷又热,星星和月亮也隐起来,风里带着潮气,扑在人身上黏糊糊的。路太长,我实在走不动了,耍赖坐在路边不走了。父亲鼓励我再咬咬牙坚持一会,让我坚信自己肯定可以走回家。

⑩父亲捉了几只萤火虫给我,对我说,“你看,黑夜也不那么可怕,毕竟还有这么可爱的东西呢!”我欢喜极了,第一次看见这么可爱的东西,像童话一样,充满梦幻的味道。

⑾有它在前面引路,那一夜走得不再那么累了,直到后半夜,顺利走到了家。

⑿有一些路,被慈爱的光照着,那样的路,都是美妙的路。

⒀蔡康永说过:虽然信念有时薄如蝉翼,但只要坚持,它会越来越厚的。

⒁信念就是你的萤火虫。别嫌弃它微弱的光,如果你不断地积攒,那些萤火虫就会成为你的灯笼,只要你坚持,它就是生生不息的。多么穷困都不怕,只要心怀着信念。

⒂从那以后,我知道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路上永远充满光亮,那就是,把信念的萤火虫带在身上!

⒃要知道,你有几克拉的信念,你的心头,就会有几克拉萤光!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所写的三件事。
【小题2】选文第②段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门卫老张是个热心肠的人,总是在上下班的时候,守着那个坑,嘴里念念有词:小心点坑啊……
【小题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⑨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4】请分析“把信念的萤火虫带在身上”这一标题的妙处。
【小题5】读了本文,你对“信念”有什么认识?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8.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公交车上

①中秋节,一个民工满心欢喜地来到火车站,接从老家来探亲的妻儿。

②这是他的妻儿第一次来广州探亲,一家三口终于在广州火车站见面了。他们上了开往工地的公交车。女人随身带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被褥,有锅碗瓢盆。男孩的手里还提着装有一只雪白兔子的笼子。

③可是他们刚把东西弄上车,就遭到司机的斥骂:“带这么多东西,中途的旅客怎么上车?你们以为这是乡下的运货站吗?补三张票吧!”三张票就是30元,而这些破破烂烂的家当一共也值不了几个钱。见民工犹豫,司机不耐烦了:“想什么想?不行就下车!”司机眼神里的轻蔑和奚落,让他无地自容。此时此刻,他不想让这样的眼神也落在他妻儿身上。他开始往身上摸,摸了半天,只摸出20元来。男人的脸上急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儿。

④司机越发不耐烦,脸上甚至有了冷笑:这些民工,让他们拿钱比割肉还难受。司机不想再等,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动手往车下扔行李……

⑤男孩一直蹲在那里,守着放在行李上的小白兔,大人的争吵让他惊慌失措。突然,司机拎起了装着小白兔的笼子,小白兔的眼里满是大难临头的惊恐……

男孩“嗷”的一声扑上去,准确地咬住了司机的手腕。这是在乡下跟孩子们打架时练出来的绝技,现在派上了用场。只不过他下口轻了很多,毕竟这是在城里,初踏进城市的乡下孩子心中充满了畏惧。

⑦司机突遭袭击,不由得松了手,震惊地看着这男孩。只见男孩猛地从地上拾起死里逃生的兔子,霎时泪流满面。两年前父亲离家去城里打工时,把两只兔子交给了儿子,叮嘱他好好养大它们。父亲走了,男孩每天给兔子割草、喂水,一天天把兔子养大了。前不久,母兔产下了一窝小兔,男孩坚持要带一只来广州,他要让父亲看看,他把兔子养得很好;他要让父亲知道,这两年他每天都在思念父亲!可是,他没有想到,他一直向往的城市竟如此粗暴!伤心和恐惧让他的眼泪流得更急、更快了。

⑧满车的乘客一直沉默地坐在那里,看着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幕。男孩的眼泪终于让他们坐不住了。

⑨一个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对那个尴尬而又难过的父亲说:“我也去番禺,身上没带什么行李,这个大包算我的,你少补一张票吧。”

⑩没等那个父亲反应过来,一个老妇人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抱过一只大瓦罐:“我很喜欢这只瓦罐的外形,把它送给我吧。”她对着惊慌的女人挤了挤眼睛,悄悄地说:“下车后,就还给你。”

⑾一位少妇把男孩拉过来,抱上自己的膝头:“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的,好可爱啊!借给我做儿子吧!”满车的人轰的一声笑开了。

⑿那个老人拍拍司机的肩说:“东西都挪走了,不会影响到后面的乘客了,赶紧开车吧!”的确,地上那堆小山似的东西都已经被车上的乘客抱到自己的怀里或塞到座位下车厢通道又恢复了通畅。

⒀司机看了看车厢里的人,经过这一场风波,人们冷漠的表情不见了,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帮助过别人后的笑意。他又看看刚被咬过的手腕,上面有两排浅浅的牙印,没事儿,咬得不重。他嘀咕了一句:“看不出来,小东西倒挺厉害的!”发动车子时,司机脸上也有了温和的笑意,刚才男孩扑上来咬那一口,让他回忆起自己那已经很遥远的顽皮而又莽撞的童年了。

满车的笑容似一米阳光温暖了男孩惊恐和伤痛的心,他在少妇的怀里睡着了。

【小题1】根据提示,将司机在事件中情绪变化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司机斥骂→ ___________→脸上有了冷笑→ __________→温和的笑意
【小题2】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⒁段划线句子。
【小题4】第⑦段画波浪线部分从记叙顺序上看属于插叙?有什么作用?
【小题5】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工决定补票是因为司机眼神里的轻蔑和奚落让他无地自容,可以看出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B.“满车的人轰的一声笑开了”,是因为少妇说话风趣幽默。
C.那个老人拍拍司机的肩说:“东西都挪走了,不会影响到后面的乘客了,赶紧开车吧!”,既是老人对司机的提醒,同时也暗含了一丝对司机的责备。
D.他嘀咕了一句:“看不出来,小东西倒挺厉害的!”是司机对小男孩的抱怨。

4.名著阅读(共1题)

9.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郭沫若对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朱自清,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C.《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大闹天宫。
(2)阅读下面一段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那罗刹小腹之中,疼痛难禁,坐于地下叫苦。行者道:“嫂嫂休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又把头往上一顶。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饶命!”行者却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快将扇子拿来我使使。”罗刹:“叔叔,有扇!有扇!你出来拿了去!”行者道:“拿扇子我看了出来。”罗刹即叫女童拿一柄芭蕉扇去,执在旁边。行者探到喉咙之上见了道:“嫂嫂,我既饶你性命,不在腰肋之下掘个窟窿出来,还自出口。你把口张三张儿。”罗刹果张开口。行者还作个蟭蟟虫,先飞出来,叮在芭蕉扇上。

①这段文字中的“罗刹”又叫____________。
②既然孙悟空称罗刹为“嫂嫂”,那罗刹为什么不肯把扇子借给他呢?____________

5.语言表达(共1题)

10.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忍的毅力;贫困虽然是人人不愿过的生活,但有时却能成为人们奋斗的动力;_______ ,________。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6.作文(共1题)

11.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微笑之于生活,有如阳光泄在大地上的璀璨;微笑是寒冬过后的第一缕阳光,微笑是炎炎夏日的一掬清泉。微笑带来友善,让亲切相伴;微笑带来信任,让隔阂走开;微笑带来自信,让希望常在……记忆中那些印象深刻的微笑总是让我们回味无穷。
请你“微笑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让生命发光
要求:1.若选(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比如:奋斗、阅读、坚强、执著、乐观等。2.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2分)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容易显露个人信息的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