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山西)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9/16

1.选择题(共8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发(bān) 形(jī)  然(qiǎo) 深痛疾(è)
B.退(kuì) 要(sài) 红(fēi)  锐不可(dānɡ)
C.刻(jūn) 默(qì)  解(pāo)  藏污纳(ɡòu)
D.行(nǚ)  利(xī)  息(zhì)  无消息(yǎo)
2.
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仲裁  由衷  浩翰  惊心动魄
B.畸形  洁责  私塾  为富不仁
C.崎岖  疆绳  曦月  诚惶诚恐
D.燥热  吹嘘  经纶  筋疲力尽
3.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每至晴初霜旦,林寒(jiàn)素,常有高猿长(xiào),(s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郦道元)
B.水皆(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ài)。急(tuān)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吴均)
C.牧人驱(dú)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wēi)。(《野望》王绩)
D.夕日欲(tuí),沉(lín)竞跃。……未复有能(yù)其奇者。(《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4.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爱挖 一口井,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②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 成就梦想。③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挡。④一旦心中无论多么尘世繁杂,心灵上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A.“源泉”是名词,“神奇”是形容词,“一口井”、“成就梦想”都是偏正短语
B.“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这个句子中,“幸福”作状语
C.“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
D.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繁杂”改为“繁多”
5.
下列句子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把月下之景比作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现月色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交横”,比喻新颖贴切。
B.“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侧面写出夏季三峡江水迅猛湍急的特点。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江水青白的颜色以及水清的特点。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风景。
6.
读下图信息,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就有以喜鹊比喻喜庆,以梅花谐音“眉”字的习俗。
B.我们经常在书画、陶瓷、雕刻中看到喜鹊站立梅树枝梢的画面。
C.砖雕只是图案精巧,并未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D.这幅图案的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
7.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郦道元)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什么时候夜里没有月亮?什么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缺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吴均)横斜的树枝在上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三峡》郦道元)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沉鳞,指沉下去的鱼。(《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C.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D.蝉则千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与朱元思书》吴均)

2.字词书写(共1题)

9.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者结合有无穷的魅力。请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10.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小题1】(小题1)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实欲界之仙都 然中有深趣也
B.未复有能其奇者   年时驰
C.复与疏钟相 肉食者谋之,又何
D.倘能我游乎 一狼仍
【小题2】(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小题3】(小题3)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城市里的菜地
晓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河把土地分开,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我的窗户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
②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边走边看。黄瓜花开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地黄,做好了招蜂惹蝶的准备。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③我母亲很少来城里住,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了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而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
④有年春天,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再不搞就迟了,你看这人一懒,地也懒了。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也阴睛不定。
⑤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提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的,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的清香。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
⑥这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时都会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老样子。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好着哩。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⑦事实上,那块菜地早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那些菜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
(选自201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推荐课上,老师推荐了《城市里的菜地》这篇文章,读后同学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
【小题1】文章的题目是“城市里的菜地”,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母亲?
【小题2】为什么说菜地已成为作者的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小题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黄瓜花开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地黄,做好了招蜂惹蝶的准备。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
1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月18日晚,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立时引爆话题。《朗读者》受追捧,正如该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言:“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朗读都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承精神的最好手段。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应不求。”“朗读”、“者”、“情感纽带”是《朗读者》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每期精选一个主题词,通过嘉宾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的精美文字,在朗读中体味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从而展现人生之美。
现代化的中国,是多元且丰富的,《朗读者》之类节目出现的意义不仅是给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清流,让电视荧屏避免流于同质化的庸俗战争,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质——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伴随着节目《朗读者》的开播,其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在多个城市街头出现,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与参与。每位朗读者可以在亭子里录制一段属于自己的画面,而这些都有可能被剪辑到节目当中,分享给全国观众。
西安市民许女士说:“我想把龙应台的一篇《目送》送给我亲爱的儿子,因为去年九月的时候他上了幼儿园,送他去幼儿园后,我读了《目送》,这篇文章中有段文字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想把这篇文章送给我儿子,让他在成长的路上更好地成长。”
这样的活动对于城市人来说既新鲜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文化意义:在阅读中感受文字;在文字中感悟生活;在朗读中抒发情感。文字成了唯一的纽带,声音成了最好的聚合,不求字正腔圆,但求情真意切,在平静的朗读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
(有删改)
【小题1】根据选文的前两段,概述《朗读者》节目走红的原因。
【小题2】如果你走进“朗读亭”,你会为谁朗读,朗读怎样的篇章呢?请完成下面内容,分享你的朗读设想。
我朗读的篇章是:《_____________》(的片段)
我想把以上篇章朗读给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100字)

5.语言表达(共1题)

13.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请你根据示例,把对图二的理解写下来。

图一示例:习惯是知识、技巧、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图二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文(共1题)

14.
我们感叹得不到真情的时候,或许真情就在你的身边;我们呼唤得不到理解的时候,或许理解就在你周围……有的时候,美好的事物与情感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只是由于离你太远,你往往忽视了它们的存在。

请结合自我经历与感悟,以“原来 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戏剧、诗歌除外);③有真情实感;④不得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