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四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阅读上述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历史运动?该运动提出的什么口号?除李鸿章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试举一例。
(2)材料二的所表达了哪些主张?请概括两点。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5)请为以上四次运动(革命)拟定一个主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四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阅读上述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历史运动?该运动提出的什么口号?除李鸿章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试举一例。
(2)材料二的所表达了哪些主张?请概括两点。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5)请为以上四次运动(革命)拟定一个主题。
2.选择题- (共27题)
4.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自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先后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屡遭破坏。下面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
C.《辛丑条约》 |
D.《北京条约》 |
5.
“中国的首都几次被西方的武装力量所占领,这是近代中国最痛苦的一个时期。”“中国的首都”曾在下列哪两次战争中被“占领”(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6.
一位历史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的墓修筑的比其他帝王的墓都要矮小时,他认为这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了仗,丢失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丢失”的土地是指
A.广州 |
B.台湾 |
C.辽东半岛 |
D.香港岛 |
7.
《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A.开设工厂 |
B.割占土地 |
C.增辟通商口岸 |
D.获得赔款 |
8.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
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 B.推翻君主制度 |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
10.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1.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温药治疗”“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12.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14.
20世纪初,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其目的是( )
A.大力宣传儒家学说 | B.实现独裁和专制 |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反对封建专制 |
15.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与它紧密相关的流行语是( )
A.民主共和 | B.实业救国 | C.民主科学 | D.维新变法 |
16.
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D.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
17.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的历史功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 B.中共“一大”的召开 |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 D.中共“七大”的召开 |
18.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A.南昌起义 |
B.井冈山会师 |
C.红军长征 |
D.百团大战 |
19.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B.五四运动的爆发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中华民国的成立 |
20.
红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样路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从歌词中可以推断出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发生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
C.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
26.
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重要文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下列哪一事件应作为“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华北事变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华北事变
27.
续范亭先生对某次战斗高度评价道:“……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且在于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们的士气。”这场著名的战斗是
A.平型关大捷 | B.台儿庄战役 | C.百团大战 | D.淞沪会战 |
28.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
B.南京大屠杀惨案 |
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
D.重庆大轰炸惨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