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实际上处于半瓜分的状态......
材料二: 战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人,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大祸临头的紧迫感。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极端分子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满族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场对外战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各阶级、阶层展开了拯救中国活动的背景是什么?
举例说明有哪些拯救中国的活动?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这场战争的失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实际上处于半瓜分的状态......
材料二: 战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人,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大祸临头的紧迫感。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极端分子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满族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场对外战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各阶级、阶层展开了拯救中国活动的背景是什么?
举例说明有哪些拯救中国的活动?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这场战争的失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2.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三首歌曲的创作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2)分别概括这些事件反映的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据上述材料,归纳三首歌曲体现的共同革命精神。
(歌曲1)

(歌曲2)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

(歌曲3)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三首歌曲的创作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2)分别概括这些事件反映的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据上述材料,归纳三首歌曲体现的共同革命精神。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七事变后......蒋氏的谈话,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指出了团结救国的必要,这是很好的......两党的统一战线是宣告成立了。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杨静:《庐山谈话对全民族抗战的影响》
材料二: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进行20多次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以上的大会战,共阵亡130多万人,170多万人受伤。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为支持长期抗战,沿海地区的民族资产阶级将企业内迁;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捐物;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
材料三:抗战爆发时,我党党员只有4万人;红军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总共只有五六万人。共产党在国内外政治影响有限,军事力量弱小。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逐渐走向全国、全世界,军事力量也有了空前的发展。抗战胜利时,我党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
(1)依据材料一,哪一事件加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该事件发生后,中国的抗战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共产党的哪些表现赢得民心出现了材料三中的情形。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对抗日战争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一:七七事变后......蒋氏的谈话,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指出了团结救国的必要,这是很好的......两党的统一战线是宣告成立了。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杨静:《庐山谈话对全民族抗战的影响》
材料二: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进行20多次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以上的大会战,共阵亡130多万人,170多万人受伤。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为支持长期抗战,沿海地区的民族资产阶级将企业内迁;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捐物;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
材料三:抗战爆发时,我党党员只有4万人;红军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总共只有五六万人。共产党在国内外政治影响有限,军事力量弱小。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逐渐走向全国、全世界,军事力量也有了空前的发展。抗战胜利时,我党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
(1)依据材料一,哪一事件加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该事件发生后,中国的抗战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共产党的哪些表现赢得民心出现了材料三中的情形。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对抗日战争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选择题- (共12题)
4.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材料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辛丑条约》 | D.《马关条约》 |
5.
1858年我师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后,僧格林沁在大沽口伏击前来换约的人马,把对方打的人仰马翻,当英法派员前来谈判时,又活捉对方三十九人,并虐杀俘虏二十名,招致夷狄一怒之下进攻京师报复......材料中的“报复”
A.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势力 | B.指的是剿杀义和团 |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D.表现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贪婪 |
6.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进行了英勇抵抗。下图所示四个地点发生的事件表述不正确的是


A.①处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
B.②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
C.③清军直隶提督邓世昌壮烈殉国 |
D.④攻占此处后,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
7.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集中力量,一鼓作气地攻下北京,这样就有可能推翻清政府。可是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阶级局限性 | B.人心的向背 | C.军队的士气 | D.战略战术 |
8.
他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道路的探索。下列不是他领导的革命活动的是
A.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 | B.提出“三民主义” |
C.领导“二次革命” | D.刺杀宋教仁 |
10.
1926年9月18日《工人之路》报道:汉阳兵工厂的工人于9月1日宣布:“为自身的利益,
为湖北民众的利益,为革命的利益,实行总罢工。”。材料表明他们此举的目的是
为湖北民众的利益,为革命的利益,实行总罢工。”。材料表明他们此举的目的是
A.声援北京学生运动 | B.落实中共一大纲领 | C.支援北伐战争 | D.响应秋收起义 |
11.
民国八年五月二十六日,上海男女各校学生二万余人,谨在中华民国国旗之下宣誓曰:“吾人期合全国国民之能力,挽救危亡,死生以之,义不反顾,谨誓 ”。这些学生宣誓的背景是
A.中华民国的成立 | B.五四运动的爆发 |
C.中共一大的召开 |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13.
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书上写道:“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这种估计并不夸张,这由掩埋队及其他团体所埋尸体达155000人的事实就可以证明了。”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在南京发生的大屠杀 |
B.屠杀时间之长、人员之多令人发指 |
C.日本的侵华战争罪行,铁证如山 |
D.参拜靖国神社,祭奠二战亡灵,违背国际道义 |
14.
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
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