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明确提出铁路乃自强根本,是修筑铁路的积极主张者。19世纪70年代,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曾拜调过恭亲王(奕诉),向他说明修筑铁路的好处,他也深以为然,但却说没有人敢牵头主持修路事宜。我又恳请他向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慕明,他说她们受到的压力很大,也不能决定是否该支持修筑铁路,自此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铁路作用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宏图伟略”在民国时期难以实现的原因。
材料一 李鸿章明确提出铁路乃自强根本,是修筑铁路的积极主张者。19世纪70年代,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曾拜调过恭亲王(奕诉),向他说明修筑铁路的好处,他也深以为然,但却说没有人敢牵头主持修路事宜。我又恳请他向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慕明,他说她们受到的压力很大,也不能决定是否该支持修筑铁路,自此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俱已完成,遂积极倡导铁路建设。他曾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图伟略,但整个民国时期不过勉强修筑了区区1万余公里。——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主张修筑铁路的目的。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时代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铁路作用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宏图伟略”在民国时期难以实现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分别指出材料中两位历史人物的抉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从上述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人,说明他们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抉择。
(3)纵览历史,在民族危急关头,从来不乏殉难守节之士。请列举河南近代以身许国,慷慨赴死的英烈一位。
![]() | 各国变化,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9月 |
![]() | 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有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1936年12月 |
(1)请分别指出材料中两位历史人物的抉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从上述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人,说明他们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抉择。
(3)纵览历史,在民族危急关头,从来不乏殉难守节之士。请列举河南近代以身许国,慷慨赴死的英烈一位。
2.选择题- (共19题)
4.
刘新成、刘北城主编中说“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材料描述的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 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
C.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 | 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
8.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竞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 | B.民族矛盾的尖锐 |
C.顽固势力的反扑 | D.民众的盲目排外 |
9.
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A.中共一大 |
B.八七会议 |
C.遵义会议 |
D.中共七大 |
10.
瞿秋白评价五四运动时曾说:“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这里的“民主主义”是指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
B.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
C.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
D.国民大革命的洪流 |
11.
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 |
B.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 |
C.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 |
D.中国人民英勇的民族抗争 |
12.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犯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这说明了( )
A.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 D.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被制止 |
13.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对侵略者的厌恶 | B.中西交融的情形 | C.全盘西化的态度 | D.天朝上国的心理 |
14.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
B.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
C.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
D.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
15.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民主共和 | B.民主科学 | C.实业救国 | D.变法图强 |
16.
《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国
A. 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B. 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C.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A. 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B. 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C.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7.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B.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18.
“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
B.保家卫国,英雄主义 |
C.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
D.解放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
19.
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风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1980年粮食产量为5.02亿公斤,第二年为6.70亿公斤,第三年达到7.15亿公斤,其主要原因在于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20.
中共十九大报告确定,继续“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港澳回归后繁荣发展说明( )
A.社会主义道路适合香港和澳门 |
B.“一国两制”政策的普遍性 |
C.“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 |
D.完全自治调动了香港、澳门人民的积极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