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材料二中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增强民族意识在国家发展不同时期的意义?
材料一: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五四前后,“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得到了最终的确立或形成……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同时,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摘编自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材料一论述的是哪一战争?作者强调了这一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材料二中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增强民族意识在国家发展不同时期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体现了中国国家和人民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2)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二中我国是如何“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
(3)以上材料和探究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发展理念?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体现了中国国家和人民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摘编自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两幅图片中的数据变化主要和哪一事件有关?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二中我国是如何“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
(3)以上材料和探究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发展理念?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末,英国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棉纺织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后来,其他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的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对欧洲和非欧洲国家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综合以上探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一:17世纪末,英国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棉纺织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后来,其他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的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摘编自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材料二:英国煤、铁产量变化表年份 | 煤产量 | 铁产量 |
1770年 | 600万吨 | 5万吨 |
1800年 | 1200万吨 | 13万吨 |
1861年 | 5700万吨 | 380万吨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生产力的提高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铁路和汽船有效地将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结果英国自治领和南北美洲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工业革命也是欧洲庞大的殖民地结构在亚洲和非洲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初在管理印度地区时,进行残暴的剥削,引起了印度起义。为镇压起义,英国人烧毁了村庄并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害村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原因。(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对欧洲和非欧洲国家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综合以上探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
2.选择题- (共20题)
6.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 | B.《虎门条约》 | C.《望厦条约》 | D.《北京条约》 |
7.
下表主要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
1905年11月 | 1912年1月 | 1912年2月 | 1915年底 | 1915年12月 | 1916年6月 |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 | 经历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最终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 |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 袁世凯准备在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 护国战争爆发 | 袁世凯去 世,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动乱 |
A.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朽 |
B.辛亥革命成果得到巩固 |
C.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
D.民主发展之路艰辛曲折 |
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描述:“当他们用民主和科学来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的精神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仿效某个具体建制的轨迹。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为何屡屡失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坚定了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决心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
D.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9.
1927年9月19日,各路起义军汇集至浏阳县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会议经过激烈讨论,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向湘赣边农村进军。这一决策( )
A.吸取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
B.指明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D.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 |
11.
《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中记录到:“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这记录的是( )
A.旅顺大屠杀 | B.九一八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南京大屠杀 |
12.
五四运动期间,在各地的抗议活动中,抵制日货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数以十万计的宣传国货小册子、各种标语充斥大街小巷。……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材料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注重发展民族工商业 |
B.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
C.实业救国的兴起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
D.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根本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材料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A.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
C.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
D.使人民社会政治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
14.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说道:“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下列选项与材料思想吻合的是( )
A.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
D.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计划管理 |
1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B | 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
C |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队 | 极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
D | 1990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 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
A.A | B.B | C.C | D.D |
17.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
B.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
C.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
D.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
18.
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这反映了
A.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
B.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
C.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20.
15世纪,欧洲前往东方的通道被奥斯曼帝国封锁。所以,派遣船队沿非洲南下,开发黄金贸易的可能性引起了葡萄牙王室的兴趣。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试图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
B.是为了对非洲殖民掠夺 |
C.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
D.主要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
21.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材料中“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指的是
A.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
B.进行技术革新 |
C.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
D.争取民族独立 |
22.
它将新政府分为三个部门来代替旧的一个部门,在新政府中,有一个作为立法机构的国会,同时还有一个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和一个以最高法院为首的司法部门,“它”指的是( )
A.《权利法案》 | B.《独立宣言》 | C.1787年宪法 | D.《人权宣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