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迟至1863年,中国的皇帝致函林肯,告知中国致力于保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它在信函中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视中国和异邦同为一国家,彼此无异也。”发此函时,中国已输掉了与西方列强的两场战争
材料二:中东一役,主客之势中逸东劳、重寡之形东强东弱,乃日人一举而扫平平壤,再举而夺旅顺……七举而降威海,(中国)俯首乞怜,如鱼困陆,索重款而不敢辞,割全台而不敢问,遂令二十三省如几上肉,任与国之需求,4万万人如阶下因
材料三:近代中国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她的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无数仁人志士含身救亡,不断探索教国教民,赢得新生的道路。
(3)据材料三分析近代中国能够摆脱屈辱,赢得新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迟至1863年,中国的皇帝致函林肯,告知中国致力于保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它在信函中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视中国和异邦同为一国家,彼此无异也。”发此函时,中国已输掉了与西方列强的两场战争
——基辛格《论中国》
(1)“中国已经输掉了与西方列强的两场战争”是指哪两场战争?据材料分析中国输掉战争的主观原因。材料二:中东一役,主客之势中逸东劳、重寡之形东强东弱,乃日人一举而扫平平壤,再举而夺旅顺……七举而降威海,(中国)俯首乞怜,如鱼困陆,索重款而不敢辞,割全台而不敢问,遂令二十三省如几上肉,任与国之需求,4万万人如阶下因
——《新政真诊》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方在“中东一役”中丧失的权益有哪些?这一役的失败带给中国的危害是什么?材料三:近代中国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她的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无数仁人志士含身救亡,不断探索教国教民,赢得新生的道路。
(3)据材料三分析近代中国能够摆脱屈辱,赢得新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201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光辉历程。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会议篇)
(1)下列图片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一次会议有关?请为下组图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创新篇)

(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这条道路探索是以哪一事件作为开端?
(抗争篇)

(3)图一人物在1936年发动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并请说出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史实与图四之间的关系?
(民生篇)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请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如何实“现耕者有其田”?
(5)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通过探究和交流,你感悟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会议篇)
(1)下列图片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一次会议有关?请为下组图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创新篇)

(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这条道路探索是以哪一事件作为开端?
(抗争篇)

(3)图一人物在1936年发动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并请说出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史实与图四之间的关系?
(民生篇)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请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如何实“现耕者有其田”?
(5)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通过探究和交流,你感悟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十余支抗日游击队。党组织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主动得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战场有力的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表现。
(3)归纳材料三中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十余支抗日游击队。党组织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主动得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1931——1945年)的战场。中国作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在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单独抵御了穷凶恶极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牵制了日军主力,扼制了日军北进,推迟了日军南下,有力的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三: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抗战活动。(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战场有力的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表现。
(3)归纳材料三中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2.选择题- (共24题)
5.
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战争名称 | 时间 | 战争影响 |
A | 鸦片战争 | 1840~1842年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1年 | 圆明园遭到破坏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年 |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年 |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
A.A |
B.B |
C.C |
D.D |
6.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其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中共一大一—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B.《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C.重庆谈判一—实现了中国的民主建国 |
D.遵义会议——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起点 |
7.
擂响禁烟战鼓,彰我中华志气,黄海激战千层浪,看我中华儿郎,兵谏逼将抗日,浴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土气长,国魂永驻沙场。这首宋词中称赞的人物有
①郑成功
②林则徐
③谭嗣同
④邓世昌
⑤张学良
⑥李宗仁
⑦彭德怀
①郑成功
②林则徐
③谭嗣同
④邓世昌
⑤张学良
⑥李宗仁
⑦彭德怀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②③④⑥⑦ |
C.①③⑤⑥⑦ |
D.②④⑤⑥⑦ |
8.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十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C.甲午战后的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10.
有人说:“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一个人给拾走了。”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个人”指的是
A.美国 |
B.日本 |
C.俄国 |
D.德国 |
11.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 旧税率(%) | 新税率(%) |
棉花 | 24.19 | 5.56 |
棉纱 | 13.38 | 5.56 |
斜纹布 | 14.92 | 5.56 |
A.通商口岸的开放 | B.小农经济的破产 | C.纺织工业的发展 | D.协定关税的影响 |
12.
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有一篇《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报道。不是该批留学生被派去美国的目的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
B.学习西方制造技术 |
C.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13.
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
A.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革命成果被帝国主义扼杀了 |
C.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
D.革命领导人软弱、妥协,不敢发动群众 |
14.
美国史学家Harold Z.Schiffrin说:他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唯一近代英雄人物,一旦两岸重新和平统一,将证明他们对他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这个人的历史成就主要是
A.抵抗外国侵略,提倡向西方学习 |
B.实现中国统一,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
C.推翻封建王朝,推进中国民主进程 |
D.提出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现代化进程 |
17.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8.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A.旧民主主义时代 |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D.君主立宪新时代 |
19.
它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材料中主要论述了中共一大的
A.历史背景 |
B.中心任务 |
C.主要内容 |
D.历史意义 |
20.
《红色足迹》特种邮票首发式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张家界市刘家坪举行,两位90多岁的老红军彭俊明、张海清共同启动《红色足迹》特种邮票的首发。下列展示的四枚邮票中,见证长征胜利的是
A.![]() |
B.![]() |
C.![]() |
D.![]() |
21.
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
A.五四运动 | B.北伐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23.
近日教育部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在教材中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对这一要求的正确理解有
①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是一个连续和深化扩展的过程
②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④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中,在世界反法西战争中居于主导地位
①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是一个连续和深化扩展的过程
②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④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中,在世界反法西战争中居于主导地位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24.
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本39万多人。材料反映抗日战争
A.发生的背景 |
B.胜利的原因 |
C.发挥的作用 |
D.产生的后果 |
25.
1945年10月,***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C.建立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 D.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
26.
1936年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报纸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华北事变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华北事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