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883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4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内容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2)引起材料二中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了”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请你就其中的一种观点说出两点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二、三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四: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并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两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
(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
(5)两次国共合作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判断题(共3题)

3.
在战争年代,***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正确。(  )
4.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  )
5.
“假和平,真内战”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反动集团的既定方针。(  )

3.选择题(共13题)

6.
“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贸易通商无碍,”该材料反映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疆英魂》一书的第四章第五节有“巍巍铁甲威风尽”“悲怆千古刘公岛”“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片降幡出威海”几行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节记述的史实发生在下列哪场战争期间(  )
A.中英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巨额赔款为前所未有,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严禁民众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材料所述应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
9.
有学者认为:甲年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0.
“孙中山,开炮了;革命党,进城了……”这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的一段童谣。这段童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洋务运动D.五四运动
11.

临时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的卡车,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12.

临时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的卡车,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13.
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是(  )
A.林则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14.
“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B.国共合作的实现
C.国民革命的兴起D.中国共产党成立
15.
在张学良九十华诞时,吕正操上将给他发去贺电并附诗一首:“讲武修文一鸿儒,千古功业在抗胡。盼君走出小天地,欣看人间绘新图。”诗中所述“千古功业”指( )
A.促成了国民政府的统一B.抗击了东北的侵华日军
C.推动了团结抗战的形势D.提出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16.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17.
1949年4月23日,各民主党派联合电贺,赞誉人民解放军“英勇救民,所向无前",并说:“投鞭断流,何有天日?未及三朝,伪都即破,征绪自左,无此丰功。”从电文内容来看,各民主党派“联合电贺”的是(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军的全面进攻
B.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18.
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 )
A.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
D.自然经济并未受到冲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判断题:(3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