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以来,当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时,近代化(现代化)运动就开始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来不断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1)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实现近代化(现代化)的目的?
(器物之路)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近代民用工业,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探索器物之路有何意义?
(制度革新)
材料三: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四: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人进步。
——摘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1925年)
(3)材料三中的“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根据材料四归纳辛亥革命的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不能照抄原文)
(思想解放)
材料五: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4)未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新的征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5)中共何时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国近代探索历程中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以来,当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时,近代化(现代化)运动就开始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来不断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1)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实现近代化(现代化)的目的?
(器物之路)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近代民用工业,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探索器物之路有何意义?
(制度革新)
材料三: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四: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人进步。
——摘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1925年)
(3)材料三中的“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根据材料四归纳辛亥革命的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不能照抄原文)
(思想解放)
材料五: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4)未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新的征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5)中共何时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国近代探索历程中有何重要意义?
2.
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来说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的签名。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从此开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二: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在南京,“民国”取代了“帝国。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每年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

(3)结合材料三中的图一说明“国家公祭日”,为何设在每年12月13日;结合图二说明为何定每年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
材料四:定格历史的一天

(4)材料四中的“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指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对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材料一: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来说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的签名。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从此开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二: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在南京,“民国”取代了“帝国。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每年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

(3)结合材料三中的图一说明“国家公祭日”,为何设在每年12月13日;结合图二说明为何定每年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
材料四:定格历史的一天

(4)材料四中的“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指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对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2.选择题- (共24题)
6.
“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中导致中国“国将不国”的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 B.《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7.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忽略了。”这段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
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B.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
C.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
D.未涉及政治改革 |
8.
小红问妈妈:“谁是你心目中最崇拜的人?”妈妈说:“你猜猜吧,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小红妈妈说的是谁?他的最主要贡献是什么?
A.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
B.孙中山领导戊戌变法 |
C.***参加中共“一大” |
D.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 |
14.
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不相符的是
A.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C.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
D.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
17.
教育部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对这一要求的正确理解有
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②客观反映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
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②客观反映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0.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总是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心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共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下列史实能体现这段话含义的是:
①台儿庄战役
②百团大战
③地道战
④华侨为抗战捐飞机
①台儿庄战役
②百团大战
③地道战
④华侨为抗战捐飞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 |
22.
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共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A.《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
B.《抗日战争的烽烟》 |
C.《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
23.
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
A.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
B.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
C.稳定地价,国家根据核定的地价征收租税 |
D.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 |
24.
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 B.民主科学 | C.和平建国 | D.抗日救亡 |
25.
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A.辽沈战役 | B.平津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