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材料一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文化部们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显得寂寞了一点。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l938年)
材料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对日寇由不抵抗转变为抵抗,对共产党由剿灭转变为联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结果,使全国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华侨都团结起来,广泛团结了中间阶级、阶层、民主党派、各界人士。
——摘编自张守四、王黎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材料三 1938年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见了英、法领导人,他们抛弃了这个不太重要的民主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试图绥靖希特勒以避免战争。……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并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英国面对德国的侵略行为在态度上有何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统一战线”的事件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1)中国近代史始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不断反抗侵略迎来复兴。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经历一百多年的抗争,哪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请举例说明全国抗战时期重庆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在政权建设、农民问题等方面面貌焕然一新。人民政府通过哪一行动打退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侵略者,巩固了东北国防安全,又颁布了哪一文件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
材料一 20世纪初美国在经济上以自由放任为根本,结果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1936年2月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土壤保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摘编自林毅大《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有何认识。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分赃会议形成了什么新秩序?这一秩序的形成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请列举20世纪20年代签署的损害中国权益的文件。
(2)二战后初期,美国针对苏联推行了冷战政策,使国际形势趋于紧张。请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二战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两极格局崩溃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什么趋势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简答题- (共1题)

A.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B.日本帝国主义犯下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所在地
(2)据图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特点。
3.判断题- (共1题)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1)从18世纪初到18世纪50年代英国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
(2)农村移民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
(3)英国的新兴城市类型有轻工城市、能源和重工城市以及交通枢纽城市等。( )
(4)电力的开发和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
(5)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出现了一座座新兴城市,使英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4.选择题- (共15题)
①今年是重庆大轰炸开始81周年
②重庆大轰炸历时长,伤亡大,日本法西斯对重庆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③“五三”“五四”大轰炸是日本飞机空袭重庆造成市民伤亡最多的两次大轰炸;
④重庆人民表现了不畏牺牲、团结抗战的精神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B.“胡世合惨案”——重庆人民反特抗暴斗争 |
C.七七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D.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
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C.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 | D.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 |
A.《屈原》 | B.《天国春秋》 | C.《四世同堂》 | D.《法西斯细菌》 |

A.①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形成 ②武汉会战 |
B.①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太平洋战争 |
C.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凡尔登战役 |
D.①三国轴心初步形成 ②台儿庄战役 |
①德国突袭波兰
②莫斯科保卫战
③平型关大捷
④六五大隧道窒息惨案
A.①④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③②④① | D.③①④② |
A.《全国工业复兴法》、《开罗宣言》 | B.《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 |
C.《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 D.《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 |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 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
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 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简答题:(1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