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0题)
2.综合题- (共1题)
11.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右图是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主要改变了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3)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4)这段唱词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3.选择题- (共28题)
12.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实行股份制 | B.赎买政策 | C.无偿没收 | D.廉价收购 |
13.
四川农民张永贵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菜子大队第二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大会,讨论本队土地经营实行哪一种方式。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14.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对尊严内容的阐述。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有了“站起来”的“尊严”开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三大战役的胜利 | D.中华民国的建立 |
16.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
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
20.
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时间 | 开展地区 | 涉及人口 | 主要意义 |
1950~1952年冬 | 新解放区 | 3亿多 |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
A.抗美援朝 | B.土地改革运动 |
C.西藏和平解放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1.
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 ……这个年代是
A.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 B.人民公社化时期 | C.三大改造时期 |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24.
1956年初,***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这是因为,1956年( )
A. 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 土地改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D. 大庆油田建成,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A. 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 土地改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D. 大庆油田建成,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5.
“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事迹出现在

A. 新中国成立时期
B.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 新中国成立时期
B.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6.
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A.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A.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29.
下列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响的是
A.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
C.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 D.确立了***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32.
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建立了经济特区 |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34.
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内地 |
B.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江开放区—内地 |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特区—内地—沿江沿边开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0道)
综合题:(1道)
选择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