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851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1

1.综合题(共3题)

1.
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断奋斗,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利权的要求遭拒绝
 
材料三、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什么反响?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在观察强大对手(西方列强)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一一杨天石
材料四、 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
一一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梁启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这次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据材料简析其历史意义。
(3)据材料四概括这场新文学运动批判的对象是什么?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
3.
近代以来,日本是侵略我国的主要国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材料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实际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抗战处……局部抗战阶段;从七七事变至日本递交无条件投降书期间,抗战处于全国抗战阶段,即“八年抗战”,把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联结起来,就是“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加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的抗战历史,进一步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行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函(2017)1号”函件
材料二、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四年抗战”的起止时间,并列举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期间的中国抗战史实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中国在这场抗日战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2.判断题(共6题)

4.
近代历史上,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大肆侵占中国领土,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5.
武昌起义打响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抗清朝专制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则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6.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
7.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开展土地改革,有力支援了抗战的胜利。( )
8.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9.
下图所示战役发生于全面抗战初期,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3.选择题(共18题)

10.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11.
担任过八国联军总司令的瓦德西在他的回忆录里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
③仍须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
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终点,请问这座城市是
A.北平B.南京C.武汉D.上海
13.
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条约签订之后的状况()
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
14.
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D.实业救国
15.
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B.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D.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16.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下列革命活动孙中山参与的有(  )
①成立同盟会
②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7.
“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勇,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D.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
18.
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
A.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科学时代
C. 民主共和时代 D. 尊孔复古时代
19.
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00000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中共二大
D.中共七大
20.
2013年8月,国民党党史馆举行第七次搬迁。有趣的是,党史馆乘机“秀”出国民党当年发给***的薪水单。当时***每月支领120元大洋,约为当时北大、清华教授1个月的薪资。***领取国民党的薪水应该是在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1.
(题文)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是《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一书的部分目录,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红旗飘扬井冈山    ②为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③南湖红船风雨中起航  
④新世纪的曙光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
22.
据载: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提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近代一场著名运动的情景,这场运动
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D.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
23.
“***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一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灵活性”的是
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4.
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强渡大渡河
B. 四渡赤水河
C. 过雪山草地
D. 井冈山会师
25.
***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 重庆     B. 南京 C. 上海 D. 延安
26.
漫画多以含蓄、隐讳的方式论说世事。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赢得时间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
A.①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7.
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4.填空题(共3题)

28.
1913年“宋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对袁世凯,发动“_________”,因力量涣散而失败;1935年12月,在中共领导下,北平学生反对日本策划的“华北自治”,发动了“__________”,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9.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对________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0.
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状元实业家________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6道)

    选择题:(18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