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因而儒学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由此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的研究;儒家以“仁”为核心,于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为“仁道”,主张“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其次,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永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归纳儒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因而儒学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由此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的研究;儒家以“仁”为核心,于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为“仁道”,主张“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其次,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永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归纳儒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认为,财政出现困难的原因,不仅是“费出之无节”,更重要的是“失所以生财之道也”。因此,他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观点,这也是他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王安石的这一指导思想包括生财、聚财和用财三重含义。最重要的是生财思想,亦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基础上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
材料二苏洵在《辨奸论》中记录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宋神宗面前就理财问题的一次辩论。王安石认为,不用增加赋税,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因为减少了财政支出,就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王安石认为控制财政支出的方式一是通过编制预算,依照预算的执行来节制支出;二是裁汰冗员、冗兵、节约各种费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其含义,并回答其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能够印证这一理财思想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王安石认为,财政出现困难的原因,不仅是“费出之无节”,更重要的是“失所以生财之道也”。因此,他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观点,这也是他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王安石的这一指导思想包括生财、聚财和用财三重含义。最重要的是生财思想,亦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基础上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
材料二苏洵在《辨奸论》中记录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宋神宗面前就理财问题的一次辩论。王安石认为,不用增加赋税,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因为减少了财政支出,就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王安石认为控制财政支出的方式一是通过编制预算,依照预算的执行来节制支出;二是裁汰冗员、冗兵、节约各种费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其含义,并回答其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能够印证这一理财思想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1题)
3.
1773年詹姆斯•瓦特遭遇了失业和丧妻的人生变故,但他仍拒绝出国另谋生路,在他看来,自己的国家绝不会让一个将带来无限商机的发明家流失海外,因为它早已准备了将聪明才智纳入实用轨道的机制。与这一机制的形成最直接相关的是
A.英国较早的形成专利制度 | B.英国拥有庞大的海外市场 |
C.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D.英国率先展开了工业革命 |
4.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材料中的“旧制度”被淘汰,主要体现为
A.《权利法案》的颁布 | B.国王权利被剥夺 |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 D.议会改革的实现 |
5.
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个“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就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
C.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 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
6.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 B.实行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建立苏维埃政权 |
7.
中国古代商人在致富后往往购买田地,成为地主,即“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种现象( )
A.活跃土地买卖 | B.实现规模经营,推动生产力提高 |
C.加剧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动荡 | D.实现角色转换,提高商人地位 |
10.
苏格拉底哲学的原则是“人必须自己去找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他自己而达到真理。这就是意识复归于自己”。这表明苏格拉底强调( )
A.不断认识自我的价值 | B.追求理性的价值 |
C.生命意义的价值 | D.探究真理所在的价值 |
11.
下表摘编自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材料表明在农学研究中,徐光启
农作物 | 相关记述 |
稗 | “稗多收,能水旱,可救俭岁。” |
大豆 | “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 |
芋 | “可以救饥馑,度凶年。” |
A.注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
B.重视农作物的备荒价值研究 |
C.认为水稻供应不足以度荒 |
D.认识到发展水利的重要性 |
12.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 |
B.风俗画和文人画 |
C.话本和小说 |
D.元曲和傩戏 |
13.
“这是对上帝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破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着的顽固堡垒,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这段话评论的是( )
A.牛顿的近代力学 | B.路德的因信称义 |
C.卢梭社会契约论 | D.达尔文的进化论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