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848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综合题(共2题)

1.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探索史和抗争史。请回答:
(1)列强的侵略时刻警醒我们。下图所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是受哪一条约签订的刺激?列强对华侵略的方式经历了从各国分片区侵略到机会均等、共同侵略的变化,请写出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事件。

(2)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1919年,李大钊在哪一部著作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新方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道路,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
(3)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抗击侵略,彰显民族精神。请写出中国军队在全面抗战阶段取得的首次胜利。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和增多,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等因素也很重要。但这时城市的内部结构仍是实行坊市分开管理定制,并且这时城市的政治、军事中心职能还比较明显,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还较少。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使南方地区的城市迅速发展具备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宋代开始,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场太小、坊市分开设置的城市结构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打破坊市严格分离的界限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商店、货栈随需要临街而设,即可方便市民,又可无限扩展商业贸易场所,使商业经济更加繁荣,从而促进城市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美国西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还是刚刚开发起来的农业地区,整个西部基本上是东北地区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农产品、原材料的供应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经济出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工业化的水平决定了城市化的水平,全国各地工业城市数量剧增,规模扩大。其中,西部用50年左右的时间,到1910年城市人口总数由600万增加到4200万,呈跳跃性发展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同时中部和东北部两大制造工业地带的大城市亦发展迅速:到1930年纽约已有693万人口,底特律、洛杉机等大城市的人口均超过100万。

——摘编自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而人为搞“造城运动”……只有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才能做好城市工作

——人民日报社论《让城市和谐宜居更美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唐和宋元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时期在成都出现“交子”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美国西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何不同?
(3)综上,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2.判断题(共1题)

3.
   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长期矛盾的总爆发。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在经济上恶性竞争,在政治上逐步结成对立的军事同盟体系,而对殖民地的争夺大大加剧,深化了列强之间的固有矛盾,引起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作为后来居上的工业大国和后起的殖民列强,德国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对列强既有的利益格局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震撼,给世纪之交的世界带来了搅动和不安。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二战基本上就是一战的延续。欧洲列强称霸世界的野心和长期以来积蓄的矛盾,依旧是战争爆发的远因。一战后,德、意等国极度不满《凡尔赛条约》的安排,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急于通过内部独裁和外部黩武来翻盘,妄图重建欧洲和世界的“新秩序”,则是战争爆发的近因。

——摘编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把对应题号涂“正确”;违背了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把对应题号涂“错误”;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把对应题号涂“C”。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都是因为列强间矛盾的激化。
(2)德国虽是后起的工业强国,但却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力量。
(3)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4)《凡尔赛条约》大大损害了德、日等国的利益,让他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5)一战和二战都是对既有国际关系和秩序的挑战。

3.选择题(共10题)

4.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森林发生重大火灾,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31位救火人员壮烈牺牲,这一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下列英雄人物与其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A.王铭章——在台儿庄战役中与敌人肉搏四天四夜
B.邓世昌——威海卫战役中壮烈殉国
C.张德成——在老龙头车站与俄国侵略军展开激烈斗争
D.卢作孚——指挥宜昌大撤退
5.
下图是1931年10月5日《申报》登载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分还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下面绘有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丞”四个字。广告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将企业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
B.表明日本侵华威胁到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
C.体现了实业救国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受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影响而设计
6.
据记载:“1937年重庆的机器工厂只有七八十家,仅占全国工厂总数的1.7%;到1945年重庆的机械工厂已经有400多家,工厂总数达1100多家,占大后方工厂数的1/2”。出现了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沿海工厂大量内迁
B.重庆工业基础雄厚
C.重庆人口的不断增加
D.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
7.
***在一部著作中说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压制不住。”20世纪50年代的这场“暴风骤雨”指的是
A.召开政协一届全体会议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革命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以下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①上海是对外开放的先行试验区
②重庆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之一
③海南1988年被设为自贸区
④最终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
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事件是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的发表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十月革命
10.
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总理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反映的是
A.欧共体的建立提高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
B.西欧国家摆脱美国控制的意愿增强
C.马歇尔计划使欧洲各国迅速恢复了经济稳定了政局
D.联邦德国想成为欧洲的领袖
11.
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史实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联合国的成立
②“五三”“五四”大轰炸
③匈牙利新经济体制改革
④罗斯福新政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12.
图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以下图片反映的主题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B.“冷战”局面的形成
C.华约组织的建立
D.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3.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是
A.宝顶山石刻主要有“华严三圣”和“千手观音”
B.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
C.1883年,德国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
D.纳米比亚独立,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4.填空题(共1题)

14.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中国近代历史上两次被洗劫的首都名称
B.八国联军侵华登陆的地点
(2)据图指出,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主攻方向有何特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0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