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某历史小组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设计手抄报,请你参与完成。

(搜集图片)小组成员搜集到8幅人物图片(如上图)。
(完成手抄报)
(1)从(搜集图片)的人物中任选两名,填在相应横线上,并在对应表格内列出其主要事迹。(参考示例)
(2)填写表格中人物分别所处的历史时期。
(3)选择表格中一位英雄模范人物,说出你对其最想表达的一句话,写在寄语栏处。

(搜集图片)小组成员搜集到8幅人物图片(如上图)。
(完成手抄报)
精神 | 救亡图存 | 保家卫国(示例) | 艰苦奋斗 |
选择人物 | 代表人物: | 代表人物:黄继光 | 代表人物: |
主要事迹 | 主要事迹: | 列举主要事迹: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其主战斗中,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他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 | 主要事迹: |
所处时期 | ①时期 | 抗美援朝时期 | ②时期 |
寄语: |
(1)从(搜集图片)的人物中任选两名,填在相应横线上,并在对应表格内列出其主要事迹。(参考示例)
(2)填写表格中人物分别所处的历史时期。
(3)选择表格中一位英雄模范人物,说出你对其最想表达的一句话,写在寄语栏处。
2.
土地改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材料一:抗日战争结柬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将抗战时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土地改革是在什么时期、什么地区进行的?
材料二:第2条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6条……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材料三:《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对下面的表述做出判断。表述正确的在括号内画“正确”,错误的画”错误”,与材料无关的画“〇”。
①这次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
②这次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归国家所有。
③这次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
④这次土地改革,使地主无地可种。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4)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抗日战争结柬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将抗战时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土地改革是在什么时期、什么地区进行的?
材料二:第2条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6条……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中国土地法大纲》
(2)阅读材料二回答,在这次土地改革中,“乡村农会”对土地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材料三:《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材料四 ![]() | 说明: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宣传的场景。1950年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对下面的表述做出判断。表述正确的在括号内画“正确”,错误的画”错误”,与材料无关的画“〇”。
①这次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
②这次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归国家所有。
③这次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
④这次土地改革,使地主无地可种。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4)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的历史意义。
3.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阅读材料一,请对《七律长征》描述的长征经历进行情景想象,在其中选配与图一、图二相关的诗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图一: ;图二: 。
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2)阅读材料二,列出下面“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名称。

材料三:红军首先向湘西进军,一路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1934年11月,湘江战役打响。由于大部队携带辎重过多,行动迟缓,遭受优势敌军的夹击。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前行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经过五昼夜苦战,红军最终突破第四道防线。湘江战役是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渡过湘江后,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万多锐减到3万多。
四川西部的大雪山,高耸入云,终年积雪,人迹罕至。雪山上空气稀薄,人上去呼吸十分困难。红军踏着没膝的积雪,迎着狂风,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过了大雪山,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这里很多地方是沼泽,稍不留意就会深陷其中,红军克服各种困难,走出草地。
材料四: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1)阅读材料一,请对《七律长征》描述的长征经历进行情景想象,在其中选配与图一、图二相关的诗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图一: ;图二: 。
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2)阅读材料二,列出下面“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名称。

材料三:红军首先向湘西进军,一路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1934年11月,湘江战役打响。由于大部队携带辎重过多,行动迟缓,遭受优势敌军的夹击。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前行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经过五昼夜苦战,红军最终突破第四道防线。湘江战役是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渡过湘江后,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万多锐减到3万多。
四川西部的大雪山,高耸入云,终年积雪,人迹罕至。雪山上空气稀薄,人上去呼吸十分困难。红军踏着没膝的积雪,迎着狂风,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过了大雪山,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这里很多地方是沼泽,稍不留意就会深陷其中,红军克服各种困难,走出草地。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材料四: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综合本题中的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中的划线句子的理解。
4.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说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军队为什么能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团大战的作战目标。
材料四:
(4)阅读材料四,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5)综合本题中的四则材料,说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
![]() | 说明:图为1936年12月13日《西安文化日报》刊载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为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准备,成为抗日战争时局转换的枢纽。 |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说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 | 说明:图名为“铁汉”印章。在台儿庄战役期间,第73旅旅长戴安澜专门镌刻这枚印章,意指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力来抵抗日军的侵略。 |
![]() | 说明:如图反映的是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川的场景。中国军队对日军包围、夹击,日军被迫撤退。 |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军队为什么能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材料三
![]() | 说明:图为八路军摧毁日伪碉堡的情景。在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对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歼灭日伪军25000余人。 |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团大战的作战目标。
材料四:
![]() | 说明:本书主要揭示了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以及东北亚的日情况,以及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用。书中详细阐迷了美国如何对日作战,如何对日本扔原子弹,苏联红军如何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以及日本如何投降的过程。 |
(4)阅读材料四,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5)综合本题中的四则材料,说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选择题- (共29题)
6.
“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加解放军,山东有5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运弹药……”这说明
A.解放军武器比国民党先进 |
B.解放军采取了正确的战术 |
C.解放军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
D.国民党的后勤补给不足 |
7.
某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如下图)。在此能感受到

①东北人民解放军战斗的故事
②华北人民解放军战斗的故事
③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的功勋
④刘伯承、邓小平的战略智慧

①东北人民解放军战斗的故事
②华北人民解放军战斗的故事
③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的功勋
④刘伯承、邓小平的战略智慧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9.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国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教育发生巨大变化。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是
A.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同文馆 |
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 |
C.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
D.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制度 |
11.
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其创作者敬佩有加,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①《狂人日记》﹣鲁迅
②《愚公移山》﹣徐悲鸿
③《黄河大合唱》﹣聂耳
④《骆驼祥子》﹣老舍
①《狂人日记》﹣鲁迅
②《愚公移山》﹣徐悲鸿
③《黄河大合唱》﹣聂耳
④《骆驼祥子》﹣老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2.
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积极的努力
②国共都达成了反内战的意向
③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积极的努力
②国共都达成了反内战的意向
③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14.
有学者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及影响》中,论述到“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 |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
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
15.
历史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到“遵义会议必须看成为一次政治会议而非一场军事会议”。下列对遵义会议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①指出了“左”倾错误在中央产生的影响
②确立了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①指出了“左”倾错误在中央产生的影响
②确立了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A.①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6.
如下图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纪念馆,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成台历,标注日期是“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这座建筑警示的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D.揭露日本侵略中国华北的阴谋 |
18.
***在《论联合政府》中论述:“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个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这一论述出现在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19.
某板报组在搜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时摘录了如下内容,可以用来编辑板报的内容是
①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④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
⑤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①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④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
⑤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④⑤⑥ |
C.①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⑥ |
20.
15年8月民主人土柳亚子先生曾赠***诗云:“阔别羊城(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下列事件中体现***“弥天大勇”的是
A.红军长征 |
B.西安事变 |
C.重庆谈判 |
D.转战陕北 |
21.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②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是湖南、湖北
③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的进军
④国民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①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②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是湖南、湖北
③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的进军
④国民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2.
中国的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其间,标志此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
C.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的开始 |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
25.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 时期 | 发式 | 服饰 | 称谓 | 礼节 | 脚形 |
1911年前 | 剃发留辫 | 顶戴花翎长袍马褂 | 大人老爷 | 跪拜作揖 | 缠足 |
1911年后 | 强令剪辫 | 中山装旗袍 | 先生某君 | 鞠躬握手 | 天足 |
A.大众传媒的发展 | B.习俗风尚的变革 | C.交通工具的更新 | D.通讯设施的完善 |
26.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光辉面伟大的目子,是因为这一天
A.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 |
B.国民党残余力量退往台湾 |
C.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
D.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历史 |
B.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
C.中国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
D.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
29.
2018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5周年,为以此为西主题实现拓展学习,某学习小组收集资料并制作展板。下列歌词可以作为展板内容的是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B.“大刀向鬼子们的头土砍去” |
C.“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31.
观察下表,与1952年相比,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现明显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结束 |
B.解放战争的结束 |
C.土地改革的完成 |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32.
历史学家王年一在《大动乱的年代》一书中对新中国成立后某一历史事件的危害做了以下阐释(如表)。据此判断,表格的空缺内容是
的危害 | |
政治上 | 严重损害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
思想上 | 混淆了是非,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泥乱 |
文化上 | 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
组织上 | 破坏了党的组织建设 |
A.抗美援朝 |
B.“大跃进”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