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838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5

1.综合题(共4题)

1.
某历史小组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设计手抄报,请你参与完成。

(搜集图片)小组成员搜集到8幅人物图片(如上图)。
(完成手抄报)
精神
救亡图存
保家卫国(示例)
艰苦奋斗
选择人物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黄继光
代表人物:
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
列举主要事迹: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其主战斗中,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他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
主要事迹:

所处时期
①时期
抗美援朝时期
②时期
寄语:
 
(1)从(搜集图片)的人物中任选两名,填在相应横线上,并在对应表格内列出其主要事迹。(参考示例)
(2)填写表格中人物分别所处的历史时期。
(3)选择表格中一位英雄模范人物,说出你对其最想表达的一句话,写在寄语栏处。
2.
土地改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材料一:抗日战争结柬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将抗战时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土地改革是在什么时期、什么地区进行的?
材料二:第2条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6条……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中国土地法大纲》

(2)阅读材料二回答,在这次土地改革中,“乡村农会”对土地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材料三:《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材料四 
 

说明: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宣传的场景。1950年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对下面的表述做出判断。表述正确的在括号内画“正确”,错误的画”错误”,与材料无关的画“〇”。
①这次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
②这次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归国家所有。
③这次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
④这次土地改革,使地主无地可种。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4)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的历史意义。
3.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1)阅读材料一,请对《七律长征》描述的长征经历进行情景想象,在其中选配与图一、图二相关的诗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图一: ;图二:
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2)阅读材料二,列出下面“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名称。

材料三:红军首先向湘西进军,一路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1934年11月,湘江战役打响。由于大部队携带辎重过多,行动迟缓,遭受优势敌军的夹击。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前行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经过五昼夜苦战,红军最终突破第四道防线。湘江战役是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渡过湘江后,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万多锐减到3万多。
四川西部的大雪山,高耸入云,终年积雪,人迹罕至。雪山上空气稀薄,人上去呼吸十分困难。红军踏着没膝的积雪,迎着狂风,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过了大雪山,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这里很多地方是沼泽,稍不留意就会深陷其中,红军克服各种困难,走出草地。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材料四: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综合本题中的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中的划线句子的理解。
4.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一 
 

说明:图为1936年12月13日《西安文化日报》刊载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为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准备,成为抗日战争时局转换的枢纽。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说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说明:图名为“铁汉”印章。在台儿庄战役期间,第73旅旅长戴安澜专门镌刻这枚印章,意指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力来抵抗日军的侵略。
 
 

说明:如图反映的是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川的场景。中国军队对日军包围、夹击,日军被迫撤退。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军队为什么能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材料三 
 

说明:图为八路军摧毁日伪碉堡的情景。在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对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歼灭日伪军25000余人。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团大战的作战目标。
材料四:
 

说明:本书主要揭示了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以及东北亚的日情况,以及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用。书中详细阐迷了美国如何对日作战,如何对日本扔原子弹,苏联红军如何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以及日本如何投降的过程。
 
(4)阅读材料四,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5)综合本题中的四则材料,说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选择题(共29题)

5.
如下图体现了解放战争中一次重要战役,此次战役直接结果是
A.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的进攻
B.解放了东北全境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6.
“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加解放军,山东有5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运弹药……”这说明
A.解放军武器比国民党先进
B.解放军采取了正确的战术
C.解放军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D.国民党的后勤补给不足
7.
某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如下图)。在此能感受到

①东北人民解放军战斗的故事
②华北人民解放军战斗的故事
③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的功勋
④刘伯承、邓小平的战略智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
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9.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国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教育发生巨大变化。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是
A.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同文馆
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
C.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D.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制度
10.
上海见证了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下列报刊创办于上海的有
①《新青年》
②《申报》
③《东方杂志》
④《解放日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其创作者敬佩有加,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①《狂人日记》﹣鲁迅
②《愚公移山》﹣徐悲鸿
③《黄河大合唱》﹣聂耳
④《骆驼祥子》﹣老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积极的努力
②国共都达成了反内战的意向
③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
下列对南昌起义表述正确的是
A.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B.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建立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4.
有学者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及影响》中,论述到“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5.
历史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到“遵义会议必须看成为一次政治会议而非一场军事会议”。下列对遵义会议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①指出了“左”倾错误在中央产生的影响
②确立了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
如下图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纪念馆,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成台历,标注日期是“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这座建筑警示的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揭露日本侵略中国华北的阴谋
17.
在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自卫,团结抗击侵略。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的史实,在图中所处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8.
***在《论联合政府》中论述:“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个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这一论述出现在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
某板报组在搜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时摘录了如下内容,可以用来编辑板报的内容是
①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④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
⑤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20.
15年8月民主人土柳亚子先生曾赠***诗云:“阔别羊城(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下列事件中体现***“弥天大勇”的是
A.红军长征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转战陕北
21.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②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是湖南、湖北
③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的进军
④国民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
中国的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其间,标志此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C.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的开始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3.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
24.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回顾历史,甲午战争中被日寇侵占的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回到祖国怀抱是在
A.北伐胜利时B.抗战开始时
C.抗战胜利后D.新中国成立时
25.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1911年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长袍马褂
大人老爷
跪拜作揖
缠足
1911年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旗袍
先生某君
鞠躬握手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B.习俗风尚的变革C.交通工具的更新D.通讯设施的完善
26.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光辉面伟大的目子,是因为这一天
A.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
B.国民党残余力量退往台湾
C.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D.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7.
研究文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下图)“当选证书”可以见证我国的制度建设成就是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结束封建土地制度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历史
B.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C.中国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D.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29.
2018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5周年,为以此为西主题实现拓展学习,某学习小组收集资料并制作展板。下列歌词可以作为展板内容的是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大刀向鬼子们的头土砍去”
C.“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30.
1951年,通过和平方式解放的是
A. 北平
B. 新疆
C. 西藏
D. 云南
31.
观察下表,与1952年相比,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现明显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结束
B.解放战争的结束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2.
历史学家王年一在《大动乱的年代》一书中对新中国成立后某一历史事件的危害做了以下阐释(如表)。据此判断,表格的空缺内容是
的危害
政治上
严重损害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思想上
混淆了是非,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泥乱
文化上
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组织上
破坏了党的组织建设
 
A.抗美援朝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33.
识别和认识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观察1953—1957年重点工业基地”图,其中理解有误的是
A.该图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成就
B.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C.该基地体现重工业为主的特点
D.“大跃进”运动加速了该基地的建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