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1919年“五四事件”前《大阪朝日新闻》的主要报道
发表时间、版面 | 标题 | 字数 | 来源地点 | 主要内容 |
1月1日,14版 | 青岛还附要求 | 约70 | 纽约 | 客观表述中国代表团意见 |
2月8日,1版 | 支那委员小策 | 约50 | 东京电话 | 较为评细地记录了和会上日中代表对山东问题的辩论 |
3月27日,1版 | 山东还附要求 | 大字,约70 | 巴黎 | 推测中国委员会将在下周的五国会议上提出归还青岛 |
4月26日,1版 | 山东问题与煽动抵制日货 | 约1900 | 上海 | 指出中国排日亲美的现象日益严重,强调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正当性,指责英美等国在排斥日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
材料二 作为旧中国四大报之一的《益世报》,在1919年5月4日﹣1919年6月3日内对“五四运动”的报道共有218篇。其中有三次大的连续性报道,《国民力争外交记》共连续11记,《外交紧急与和局破裂》共5记,《内忧外恶之交争记》共11记,连续报道一战之后中国外交的失败,对发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在叙述事件过程之外,还以鲜明的爱国立场抨击日本企图侵占山东半岛的阴谋,唤醒民众,同情支持学生运动。这些报道和评论对学生运动的全面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摘编自《民国时期《益世报》学生报道研究》
(1)材料一中《大阪朝日新闻》报道的焦点是什么?并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该报纸关注这一焦点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益世报》“五四运动”报道的特点。
(3)据所学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作用。
材料一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局面,洋务派……认识到中国直接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可以减少“彼创”所费的人力物力,争取时间,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洋务派不但引进成套的技术设备,而且注意引进外国的科学理论,“采西学、制洋器”同时并举。他们大量引进外国成套的技术设备,还有轮船、火车、电报、电话,对西方两次科技革命成果兼收并管。
﹣﹣《洋务运动与西方科技的引进》
材料二 创新在美国过去与木来的经济繁荣中起着关键作用。美国一直就有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文化传统。特别是硅谷地区的文化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经济国家和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与其长期以来所实施的相关政策密不可分。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日益感受日本等国家的挑战,为此,美国自1980年以来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并由政府出资设立众多计划以促进自主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例如,《联邦技术移转法》、《综合贸易与技术竞争法》、《小企业研发加强法》等。
﹣﹣《美国推动自主创新的特点及主要经验》
(1)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洋务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的主要影响。(2)与材料一相比,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并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其成因。
材料一 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国。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式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材料三 尼克松政府主张发展中美关系是手段,……是在不息慢美苏关系的原则下,追求美国外交在“均势”中的发展。福特时期,由于国力进一步表弱,美国更是全力以赴地要与苏联搞缓和。但到卡特时期,美苏两国的缓和步伐开始受挫。卡特政府不得不回过头来借重中国的力量实现其战略上的均衡。
——《坚冰打破后的逡巡》
(1)材料一、二所述史实相距多少年?(2)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概括尼克松访华后导致中美建交推迟的因素。
2.选择题- (共29题)
A.抗日战争的胜利 | B.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
C.重庆谈判 | D.北洋军阀统治的垮台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A.国民大革命 | B.土地革命 | C.全面抗战 | D.解放战争 |
A.认识到掌提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
B.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 |
C.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
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
A.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
A.抗日战争 | B.甲午战争 | C.虎门销烟 | D.洋务运动 |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了解 |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
C.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B.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A.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
B.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
C.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 |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A.三角贸易 | B.新航路的开辟 |
C.美国独立战争 | D.两次工业革命 |
A.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德外交上取得主动权 |
B.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率行对德中立政策 |
C.预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 |
D.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玫才有条件一致对外 |
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
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
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
A.1787年宪法 | B.《独立宣言》 | C.《人权宣言》 | D.《权利法案》 |
A.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
B.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D.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
A.拿破仑战争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 |
B.拿破仑战争给欧洲国家带来灾难 |
C.蓝白红旗成为了对外侵略的象征 |
D.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
A.强迫农民服役 | B.强制农奴劳动 |
C.加强中央集权 | D.推行西方文明生活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
B.美苏的合作维护了世界和平 |
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
D.世界需要相对稳定的国际力量对比 |
A.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 B.电力技术的进步 |
C.生物工程技术的推动 | D.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
A.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凋敝 |
B.苏联解体,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
D.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
A.北约成员国合作基础丧失 |
B.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充分合作 |
C.西欧各国与美国之间矛盾激化 |
D.美国在北约居于主导地位 |
A.民族自决 | B.势力均衡 | C.绥靖主义 | D.严守中立 |
A.凡尔赛和约 | B.华盛顿和约 | C.慕尼黑协定 | D.雅尔塔协定 |
A.苏联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
B.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爆发 |
C.法西斯政权联合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D.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年份 | 法国 | 联邦德国 | 意大利 | 比利时 |
1951年 | 234074 | 289679 | 177272 | 49874 |
1967年 | 501799 | 717610 | 445232 | 86695 |
1989年 | 1000286 | 1302212 | 906053 | 166396 |
——数据来源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A.欧盟市场不断扩大 |
B.“新经济”得到推广 |
C.欧元的发行与流通 |
D.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