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材料二: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兵力为186万人,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你能说出中国战场上著名的战例吗?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3)谈谈中国政府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材料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得出哪些历史有效信息?你还知道在此宣言公布前中共还为积极抗日做出了哪些努力吗?材料二: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兵力为186万人,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你能说出中国战场上著名的战例吗?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3)谈谈中国政府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2.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

中国近代以来先后建立了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和国
(1)这两个共和国分别是什么?它们如何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
(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了哪些可喜的进步?
(3)图二历史事件发生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4)结合所学知识和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有何感想?
材料:如图

中国近代以来先后建立了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和国
(1)这两个共和国分别是什么?它们如何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
(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了哪些可喜的进步?
(3)图二历史事件发生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4)结合所学知识和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有何感想?
2.选择题- (共7题)
3.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
4.
傅斯年在五四运动的反思中写道: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开展社会调査,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活动。这说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
C.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 |
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
5.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说明五四运动中( )
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
B.共产党的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
C.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
D.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
8.
周恩来后来称张学良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抓住了中国共产党的老对手蒋介石 |
B.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和内战的基本结束 |
C.邀请中国共产党参加谈判 |
D.避免了新的内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