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近代以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各时期国家政府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用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材料三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首先是思想上要变革。在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看不到时间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科技发展的速度加快,时间成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在时间利用上的竞争。深圳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就是例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光绪帝为实现“国家富强”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是与近代哪一场改革有关?这一改革在教育方面实现了哪一举措?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深圳崛起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材料一 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用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之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予特赏以昭激励。”材料三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首先是思想上要变革。在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看不到时间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科技发展的速度加快,时间成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在时间利用上的竞争。深圳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就是例证。
——罗勇琼《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再认识》
材料四 在过去40年里,中国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爆炸性增长、中国对先进技术的采纳吸收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断评估各项举措是否有效,并做出调整。近年来,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中国政府注重平衡“量”与“质”的关系……而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今,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金融科技、数字支付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中国智造”前景广阔。——摘自2019年1月30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所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归纳光绪帝为实现“国家富强”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是与近代哪一场改革有关?这一改革在教育方面实现了哪一举措?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深圳崛起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
中、美、俄在世界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国关系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俄为师”曾经代表了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潮……中国近现代社会革命与建设,在“以俄为师”中得到发展,也在“以俄为师”中经历挫折,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材料二

(2)指出上图中A阶段,中、美、苏三国正式开始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的史实。
(3)由C到D阶段,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新时期的中美俄关系不应该是你上我下的跷跷板,三方应该一起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应该一起谋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我们认为三方完全可以通过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来共同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共同承担促进全球发展的责任。
材料一 “以俄为师”曾经代表了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潮……中国近现代社会革命与建设,在“以俄为师”中得到发展,也在“以俄为师”中经历挫折,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摘编自王垒《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
(1)举出20世纪20年代革命和50年代建设史实各一例,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俄为师”中经历挫折后,吸取教训,实事求是,走出了怎样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材料二

(2)指出上图中A阶段,中、美、苏三国正式开始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的史实。
(3)由C到D阶段,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新时期的中美俄关系不应该是你上我下的跷跷板,三方应该一起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应该一起谋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我们认为三方完全可以通过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来共同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共同承担促进全球发展的责任。
——2017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答中外记者问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新时期中美俄三方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
3.
我区各初中学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调查采访等,他们得出结论: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1)政策回顾:
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两次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第一次是: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运动在全国开展;
第二次是:1953年,党中央根据农户分散经营、阻碍生产进一步发展等实际情况,决定对农业实行 。
②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和 运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
(2)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第一次时: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 制度; 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第二次时: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 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3)历史认识: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1)政策回顾:
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两次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第一次是: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运动在全国开展;
第二次是:1953年,党中央根据农户分散经营、阻碍生产进一步发展等实际情况,决定对农业实行 。
②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和 运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
(2)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第一次时: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 制度; 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第二次时: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 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3)历史认识: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4.
阅读下图请回答:

(1)图中ABCD、E是我国的经济特区,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2)其中成为对外开放窗口和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______。
(3)F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4)请任意写出1984年开放的2个沿海港口城市。

(1)图中ABCD、E是我国的经济特区,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A._____ | B.______ | C._____ | D.______ | E.______ |
(3)F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4)请任意写出1984年开放的2个沿海港口城市。
2.选择题- (共20题)
5.
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
B.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
C.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外出旅游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及开私家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为了保护蓝天,我们在出门时,应该
A.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
B.使用私家车 |
C.尽量选择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 |
D.选择大排量的交通工具 |
7.
下表反映了1999—2014年澳门本地人均生产总值(单位:澳门元)变化情况。据此可以说明
年份 | 1999年 | 2003年 | 2008年 | 2014年 |
人均生产总值(单位澳门元) | 117620 | 142854 | 307917 | 713514 |
A.澳门回归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B.改革开放促进了澳门本地经济发展 |
C.世界各国可借鉴“一国两制”的方案 |
D.“一国两制”有利于澳门经济的发展 |
8.
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尼克松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对这两段互相矛盾的材料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 |
B.预示着中美关系将有实质性的突破 |
C.见证了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建交 |
D.证实了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必然性 |
10.
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其中的“中国开始奋起”指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寻求救国之路 |
B.《马关条约》的签订使维新人士变法图强 |
C.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
D.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融入世界 |
12.
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
C.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D.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
13.
下列图片中的两位人物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这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 B.彻底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5.
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16.
2018年12月1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会晤达成重要共识,停止加征新的关税,并指示两国贸易团队加紧磋商,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尽快回到正常轨道。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曾经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敌视的政策 |
B.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建交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C.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 |
D.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
17.
***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以下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民生措施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 B.西藏和平解放 | C.建立新中国 |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8.
2018年11月台湾高雄市长韩国瑜谈道:“我承认‘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因为热爱中华。”他认为,“九二共识”是目前海峡两岸和平共存的最好方式,所以对此完全遵照和认同。“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一国两制” |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C.和平统一中国 | D.两岸开展政治对话 |
19.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开放之初,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全球资金与技术到中国去;现在,中国打开大门,带着资金和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带着“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的是( )
A.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 B.歼-5型歼击机 | C.毛瑟枪 | D.籼型杂交水稻 |
20.
路遥小说《平凡世界》描述了石乞节公社双水村生产队队长孙少安为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实行包产到户。以此为核心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1.
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同步实现,“三通”终于在这一天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
A.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
B.增进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
C.说明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 |
D.说明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