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同步练习1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808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6

1.综合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36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讨伐令:“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业经褫夺(剥夺)本兼各职,……乃犹不自悔悟,……反将所部军队,集中西安,负隅抗命,……全国人民,同深愤慨.政府……不得不明令讨伐,着由讨逆军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
请回答:
(1)“张学良背叛党同,劫持统帅”是什么历史事件?其目的是什么?
(2)这一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3)这一事件处理结果怎样?有何意义?

2.选择题(共11题)

2.
下图“历史在这里拐弯”,正确的理解是指
A.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培台
3.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陕西临潼华清池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在评论这一事变时指出:它是“国民党转变的关键”“结束了内战,也就是抗战的开始”。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进行调停的主要代表是( )
A.刘伯承B.邓小平C.李宗仁D.周恩来
4.
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里描述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自治运动”
C. 一二•九运动
D. 西安事变
5.
1936年12月《桂林日报》: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指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6.
中华民族坚持抗战十四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下图照片是一座图形独特的纪念馆,从图中可以看到它纪念的事件发生的日期是: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这座纪念馆,它坐落的城市应该是
A.南京
B.北京
C.武汉
D.沈阳
7.
1945年9月18日,因西安事变被幽禁在贵州桐梓的一位国民党将军写下日记:“这是第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这位将军是( )
A.张学良B.赵登禹C.佟麟阁D.张治中
8.
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扣押蒋介石”几个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D.第一次国共合作
9.
(题文)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卢沟桥事变D.百团大战
10.
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一首题为《冬夜题□□□□》的诗写道:“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血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和肝……青史每翻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应是(  )
A.红军长征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11.
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12.
下图是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示意图,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B.蒋介石命令张、杨对陕北红军发起进攻
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全民族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