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2.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慈善家邵逸夫为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捐款近47.5亿港元,真是兼济天下,无所不为。 |
B.中海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
C.与书为友能够让我们获益匪浅,既能增长阅历,又能丰富知识,增添情趣。 |
D.面对这让人叹为观止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盛宴”。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7年,我国将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补加试验。 |
B.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提高爱读书的习惯。 |
C.复兴敦煌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
D.领导干部只要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冷暖。 |
4.
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宋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B.《行路难》——李白——唐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D.《己亥杂诗》——龚自珍——明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5.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识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上辈的读书人,大凡从乡野走出去的,都有一点泥土的气味。像张中行、季羡林等大师,在讲着那么深的学问的时候,还能从他们那里隐约地领略到蟋蟀的吟唱和野草的幽香。现在你就是听易中天、于丹、钱文忠讲乡野的故事,多少也能听出城里的水泥丛林和堵车的情绪。
A. 乡土气息是过去很多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作品的特质。
B. 乡野生活对上辈的很多读书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 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D. 现在很多读书人讲的乡野故事中都流露出了种种城市的气息。
上辈的读书人,大凡从乡野走出去的,都有一点泥土的气味。像张中行、季羡林等大师,在讲着那么深的学问的时候,还能从他们那里隐约地领略到蟋蟀的吟唱和野草的幽香。现在你就是听易中天、于丹、钱文忠讲乡野的故事,多少也能听出城里的水泥丛林和堵车的情绪。
A. 乡土气息是过去很多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作品的特质。
B. 乡野生活对上辈的很多读书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 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D. 现在很多读书人讲的乡野故事中都流露出了种种城市的气息。
2.诗歌鉴赏- (共1题)
6.
(二)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题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小题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题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小题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在选文中的空白处填写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
(1)谪守 ___________ (2)百废具兴 _____________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_ (4)吾谁与归____________
【小题3】请说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退”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5】本文由事入境,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层层深入。从表达方式看,本文第①段以________为主,第②段以_______为主,第③④段以描写为主,兼有强烈的_______色彩,第⑤段以________为主,同时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济世情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在选文中的空白处填写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
(1)谪守 ___________ (2)百废具兴 _____________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_ (4)吾谁与归____________
【小题3】请说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退”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5】本文由事入境,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层层深入。从表达方式看,本文第①段以________为主,第②段以_______为主,第③④段以描写为主,兼有强烈的_______色彩,第⑤段以________为主,同时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济世情怀。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值多少钱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变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惊人的。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变化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这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经济学家也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消费热,促进经济发展。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器、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多,商家无不拍手称快。
⑤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经济增长,农作物增产,但是它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由于气温上升,到2030年,我国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情况会更加严重,南方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37℃,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比气温32℃时,高出达30%以上。
⑧气温变化1℃还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的时候,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⑨综上所述,1℃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
【小题1】气温变化1℃,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试加以概括。
【小题2】简要概括第④⑤两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
【小题3】文中出现的“据估计”“据测试”“统计分析”等字样,可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4】第⑧段划线句子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5】联系全文及相关知识,你认为气温变化是升好还是降好?为什么?
1℃值多少钱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变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惊人的。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变化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这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经济学家也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消费热,促进经济发展。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器、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多,商家无不拍手称快。
⑤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经济增长,农作物增产,但是它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由于气温上升,到2030年,我国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情况会更加严重,南方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37℃,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比气温32℃时,高出达30%以上。
⑧气温变化1℃还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的时候,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⑨综上所述,1℃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
【小题1】气温变化1℃,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试加以概括。
【小题2】简要概括第④⑤两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
【小题3】文中出现的“据估计”“据测试”“统计分析”等字样,可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4】第⑧段划线句子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5】联系全文及相关知识,你认为气温变化是升好还是降好?为什么?
5.名著阅读- (共1题)
9.
(题文)名著阅读。
(1)《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国人。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传记。其中,___________(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1)《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国人。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传记。其中,___________(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6.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