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用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材料二 梁启超说:李鸿章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忙乎来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不务之能事毕。
材料三 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无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他们向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的理解。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观点,基于这一观点,梁启超等人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场”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一 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用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材料二 梁启超说:李鸿章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忙乎来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不务之能事毕。
材料三 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无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他们向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的理解。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观点,基于这一观点,梁启超等人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场”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
材料二 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英国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国”。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内容之间的联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综上探究,英国的崛起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 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
材料二 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英国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国”。
材料三 从1760年到1860年,英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对外贸易占全世界的21%.19世纪40年代,英国生铁产量占世界的一半,煤炭占
英国成为全世界机械设备和各种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内容之间的联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综上探究,英国的崛起对你有何启示。
2.简答题- (共1题)
3.选择题- (共18题)
4.
1913-1921年,我国创办了123家面粉厂;1914年我国面粉入超(指一定时期内,外贸进口总值超过出口总值,反之为出超)200万担以上,以1915年起开始出超,1920年达到300多万担,随着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面粉业再度受挫。这说明
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
B.一战有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C.当时我国的面粉产量领先世界 |
D.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家资本雄厚 |
5.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廿二,广东西南部、珠江口东岸的一个小村庄搭起了一座礼台,前面挂着一面黄绫长幡,上书“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除了普通民众,还有外商、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等都专程由澳门等地前来,当中无一是英国人。这描写的是
A.虎门销烟 |
B.鸦片战争 |
C.太平天国运动 |
D.义和团运动 |
6.
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虽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国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
B.辛亥革命的影响 |
C.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强大 |
D.新文化运动兴起 |
7.
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这表明长征
A.使中国共产党面临双重压力 |
B.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C.是中国共产党既定抗日行动 |
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8.
2000年1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60年优秀新闻选》收录了一条标题为《雄师百万勇猛渡江前进,南下江阴要塞北克安庆》的新闻,该新闻报道的军事行动
A.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
B.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
C.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
D.直接导致了南京的解放 |
9.
导致下面《中美贸易表(单位:百万美元)》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美国对华出口 | 中国对美出口 |
1972 | 60 | 32 |
1975 | 304 | 156 |
1980 | 3755 | 1059 |
A.中美关系改善 |
B.中国重返联合国 |
C.中美正式建交 |
D.改革开放的实施 |
10.
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现象表明我国
A.私营企业拥有一定经营自主权 |
B.政府以法律形式确立私营经济的主体地位 |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走向深入 |
11.
《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 )
A.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C.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 D.西藏地区实现和平解放 |
12.
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各项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罗马人对犹太人的残酷统治--基督教产生 |
B.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欧洲大学的建立 |
C.《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拜占庭帝国灭亡 |
D.繁荣开放的唐朝文化--日本大化改新 |
13.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租地农场引起无地或少地农民不满 |
B.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
C.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旧的世界秩序 |
D.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
14.
有学者说:“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该学者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人权宣言》
A.推动了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
B.摧毁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C.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
D.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15.
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是一幅极端浪漫的封建制度的古怪的漫画,1899年,它已是一个完全西方化的民族,同最先进的欧洲列强立于同等水平上”。韦尔斯意在强调
A.欧洲列强帮助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 |
B.日本和欧洲列强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
C.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制度残余 |
D.明治维新使日本快速实现了近代化 |
16.
在历史上,他发表的这部著作,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据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证蔑他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他的学说被群起攻之的主要原因是
A.否定了神创论 |
B.违背科学规律 |
C.宣扬马克思主义 |
D.内容逻辑荒谬 |
17.
美国宣布,从2018年6月起向欧盟钢产品加征25%的关税。2019年2月15日,英国“脱欧”事务大臣斯蒂芬巴克利与欧盟方面代表会面,继续讨论修改“脱欧”协议。上述材料表明
A.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
B.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C.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 |
D.全球化违背历史潮流 |
18.
亚洲觉醒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指亚洲进入了资产阶圾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其革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下列人物属于“亚洲觉醒”范畴的是
①章西女王
②孙中山
③甘地
④玻利瓦尔
①章西女王
②孙中山
③甘地
④玻利瓦尔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这一时期苏联的执政者是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