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一段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强?”大臣答:“彼国在西洋诸国中称大,故是强国。至于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1)材料一中,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材料一中的君臣对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在材料二中,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能打开中国大门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一段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强?”大臣答:“彼国在西洋诸国中称大,故是强国。至于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1)材料一中,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材料一中的君臣对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在材料二中,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能打开中国大门的主要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1)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 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1)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英法联军劫掠某皇家园林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价值超过600万磅。在场的每个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上述材料反映的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里?
(2)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劫难,其主观原因是什么?
(3)西方列强在这次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它们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英法联军劫掠某皇家园林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价值超过600万磅。在场的每个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上述材料反映的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里?
(2)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劫难,其主观原因是什么?
(3)西方列强在这次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它们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落《讨粤匪檄》(1854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美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于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1)在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
(2)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3)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观点一: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观点二:大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哪些?
(4)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落《讨粤匪檄》(1854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美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于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1)在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
(2)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3)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观点一: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观点二:大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哪些?
(4)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5.
某校举办了一次“写中华之荣辱,书民族之正气”的影视剧巡演。下面是得以入选的影视剧,请你结合这些影视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如果想按这四部影视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开始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巡演,其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
(2)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列强发动的哪两次侵略战争?请分别写出发动这两次侵略战争的国家。
(3)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屈辱的场景?(写出两例即可)
(4)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展现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写出两例即可)我们从这些民族英雄身上感受到了哪些精神品质?

(1)如果想按这四部影视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开始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巡演,其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
(2)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列强发动的哪两次侵略战争?请分别写出发动这两次侵略战争的国家。
(3)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屈辱的场景?(写出两例即可)
(4)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展现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写出两例即可)我们从这些民族英雄身上感受到了哪些精神品质?
2.选择题- (共19题)
9.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暂忍一时,满足现状 |
C.割占台湾,资本输出 | D.发动战争,扩大权益 |
10.
《泰晤士报》报道: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磅。在场的每个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参与这场劫掠的国家是( )
A.英法 | B.法国 | C.英国和美国 | D.法国和俄国 |
12.
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量,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该项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体现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 D.成功实施并取得巨大成果 |
13.
太平天国时期的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兄弟姊妹都来到,降妖除魔声震天。”这说明( )
A.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 B.太平天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
C.天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洛后 | D.降妖除魔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
14.
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国”字代“國”字,取王居其中之意。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 )
A.摆脱不了专制思想的束缚 |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
C.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决心 | D.进行文字的一次重大变革 |
15.
太平天国时期有这样一张布告:“殷实之家,务要投诚纳贡,以助军饷;贫寒之民,出力报效,共同剿灭胡奴,同扶真主。”该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性质 |
B.太平天国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C.《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均田”政策得到落实 |
D.太平天国政权通过消除封建剥削关系吸引农民的拥护 |
17.
在一个英国人的著作中有这样的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清军抗击美军 | B.戚继光抗倭 |
C.郑成功收复台湾 |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
19.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指出:“若让鸦片流毒于天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表明了林则徐主张 ( )
A.利用鸦片增加税收 | B.严禁鸦片 |
C.缓和与英国关系 | D.反对禁烟 |
2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 |
22.
某条约第三款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则材料反映的这一不平等条约 ( )
A.是《北京条约》 | 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
C.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23.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写道:“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转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 |
B.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
C.中国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
D.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