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各阶层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 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 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 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 ——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
材料四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自强运动”指什么历史事件?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1898年他领导了哪一重大事件?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为此掀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5)以上四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
材料一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 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 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 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 ——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
材料四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自强运动”指什么历史事件?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1898年他领导了哪一重大事件?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为此掀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5)以上四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
2.
阅读材料: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铸辞》中说“诚如***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请回答:
(1)连战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2)请问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
(3)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历经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各取得哪些成就?分裂导致了什么后果?
(4)请你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风风雨雨,谈谈你的感想。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铸辞》中说“诚如***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请回答:
(1)连战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2)请问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
(3)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历经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各取得哪些成就?分裂导致了什么后果?
(4)请你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风风雨雨,谈谈你的感想。
3.
图说历史

(1)图一作者编著该书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后来哪一派别实践了这一主张?
(2)图二是谁的译著?请推断他是哪一政治派别的代表
(3)图三人物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1分)他开创的中国的革命道路又是什么?

(1)图一作者编著该书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后来哪一派别实践了这一主张?
(2)图二是谁的译著?请推断他是哪一政治派别的代表
(3)图三人物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1分)他开创的中国的革命道路又是什么?
4.
一个民族和国家,必有一种精神和信念。它在人们的内心里蕴藏,外化成为一种能量。它像看不见的火光,如地球深处涌动的岩浆,历经千万年而不泯,为天地人间提供不竭的热能。这就是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薪火不熄,代代相传。它无法用GDP和外汇储备的数字来计算,也无法通过外在的现代化建筑和工程来考量,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在中国地图上,我们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但是,在我们的心灵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请结合史实,联系实际,就“如何弘扬长征精神”谈一下你的观点和看法。要求有理有据,史论结合,格式标准,不少于200字
请结合史实,联系实际,就“如何弘扬长征精神”谈一下你的观点和看法。要求有理有据,史论结合,格式标准,不少于200字
2.选择题- (共19题)
6.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在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艰难岁月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曾国藩 | B.李鸿章 | C.左宗棠 | D.张之洞 |
7.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选项中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8.
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最能体现作者描述状况的是某不平等条约中的哪项规定
A.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B.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C.划定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
D.割占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
9.
2014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竭诚尽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
A.李鸿章 | B.孙中山 | C.*** | D.邓小平 |
10.
“千年中国看西安,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见证了百年中国的沧桑岁月,下列发生在上海的有:
①华民国建立
②新文化运动兴起
③五四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⑤八一三事变
⑥建立商务印书馆
①华民国建立
②新文化运动兴起
③五四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⑤八一三事变
⑥建立商务印书馆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④⑤⑥ |
11.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他领导的军队是战无不胜的。军队的名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工农红军——北伐战争 |
B.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
C.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
D.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
12.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请问“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
A.新文化运动 | B.五四运动 |
C.北平和平解放 | D.开国大典 |
13.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召开了多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中共一大——转危为安 |
B.遵义会议——生死攸关 |
C.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
D.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
14.
每年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八一建军节诞生于1933年,它的 第一个节日庆祝活动,是在中共中央苏区首府——江西瑞金举行的。中国的建军节定在8月1日是为了纪念( )
A.南昌起义 | B.秋收起义 | C.井冈山会师 | D.红军长征 |
16.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其中的“先生”是指
A.蒋介石 | B.*** | C.周恩来 | D.王若飞 |
18.
解放区民工支前运输队一边推小车,一边唱道:“一串小车一条龙,接连不断向前行, 吱油油!吱油油!一天走不断,一眼看不到头。”这种场景较多地出现在哪次战役中?( )
A.平津战役 | B.徐州会战 | C.淮海战役 | D.辽沈战役 |
19.
“兵谏仰西安,真诚促抗联。张杨伸大义,国共绘新天。敌忾同仇切,城巍统战坚。”这首诗赞颂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C.国共第一次合作 |
D.国共两党共同执政 |
20.
“……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文中“三十万同胞”的遇难地点是
A.沈阳 | B.南京 | C.上海 | D.北京 |
22.
某班准备举办一期题为“民族团结”的图片展,预展时在图的下方写了这么一行注解:“1950年10月,***与班禅阿沛·阿旺晋美等在北京举行的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签订的宴会上亲切交谈。”请你指出注解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主题 | B.人物 | C.时间 | D.地点 |
3.填空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