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什么思想,起到什么作用?
(2)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
(3)“中华文明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请结合世界近代史有关史实说明。
(4)“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请从图中提取一个有关“对外开放”的信息并分析其意义。(要求:提取信息明确,分析具体,表述清楚)
(1)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什么思想,起到什么作用?
(2)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
(3)“中华文明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请结合世界近代史有关史实说明。
(4)“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请从图中提取一个有关“对外开放”的信息并分析其意义。(要求:提取信息明确,分析具体,表述清楚)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邦联条例》于1777年由大陆会议通过,1781年开始实施。按照这部宪法,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的国际同盟。中央权力极小,以致国内贸易受到阻碍,无力在国外保护美国商人的利益。当时美国是一个新生国家,处在欧洲大国虎视眈眈之下。统治集团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及迫切性。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最后通过了《联邦宪法》。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头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二大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三大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这种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大大超过世界各国增长的平均数,而且连续位居第一。中国经济的繁荣,已成为带动国际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充分显示出通过改革以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3)综合材料一、二你从中美两国的制度变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邦联条例》于1777年由大陆会议通过,1781年开始实施。按照这部宪法,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的国际同盟。中央权力极小,以致国内贸易受到阻碍,无力在国外保护美国商人的利益。当时美国是一个新生国家,处在欧洲大国虎视眈眈之下。统治集团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及迫切性。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最后通过了《联邦宪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产生的背景。1787年美国宪法怎样修正了《邦联条例》的不足?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头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二大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三大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这种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大大超过世界各国增长的平均数,而且连续位居第一。中国经济的繁荣,已成为带动国际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充分显示出通过改革以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3)综合材料一、二你从中美两国的制度变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3.
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的时代,实现共赢共享,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尽管彼此也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磨擦,但反抗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使主权和利益不受侵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各当事国的领导者顺应时势的发展。积极促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得所有联合国家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人心向背和团结互助方面协调合作,从而远远压倒法西斯轴心集团,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同盟国的根本转析。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材料二 冷战结束以来局部战争没有停止过,先后发生的重大地区战争就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反映国际关系出现了无序和混乱情况,向国际社会提出了新的安全挑战。
冷战后,中国已加入了1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部国际条约或国际公约,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和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材料一 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尽管彼此也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磨擦,但反抗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使主权和利益不受侵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各当事国的领导者顺应时势的发展。积极促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得所有联合国家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人心向背和团结互助方面协调合作,从而远远压倒法西斯轴心集团,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同盟国的根本转析。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摘编自何素华孙瑛《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因素,并分析分世界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影响。材料二 冷战结束以来局部战争没有停止过,先后发生的重大地区战争就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反映国际关系出现了无序和混乱情况,向国际社会提出了新的安全挑战。
冷战后,中国已加入了1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部国际条约或国际公约,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和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倪世雄赵曙光《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以来局部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依据香料二指出中国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哪些努力?2.选择题- (共20题)
10.
有学者指出:“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该学者肯定英国
A.革命中没有出现暴力斗争 |
B.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C.革命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 |
D.革命对于推动工业革命的作用 |
11.
某部文献以启蒙运动中的学说为理论来源,否定神权和君权,宣扬自由平等思想,反映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这部文献是
A.《独立宣言》 |
B.《拿破仑法典》 |
C.《人权宣言》 |
D.《权利法案》 |
12.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以别针生产过程说明新的生产制度:“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过程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工序。”这种新生产制度是
A.手工工场制度 |
B.工厂制度 |
C.手工作坊制度 |
D.家庭生产制度 |
13.
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认为,内战后,美国形成了一种观念: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不可改变地团结在起的人民组成的民族国家。此材料意在说明美国内战
A.废除了奴隶制度 |
B.解决了社会的根本矛盾 |
C.巩固了国家统一 |
D.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
14.
1889年之后,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时常能见到这些情景: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材料表明明治维新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 |
C.实现了富国强兵 |
D.加深了日本民族危机 |
15.
下表为1874~1890年美、德、英、法、日五国工业年均增长率表。
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有
①英、法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②日本经济总量已都越德国
③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美国已成为世界霸主
国家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工业年均增长率 | 5.2% | 3.5% | 1.7% | 2.1% | 12.1% |
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有
①英、法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②日本经济总量已都越德国
③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美国已成为世界霸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6.
战争中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使战争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下列武器最早出现在
化学武器(毒气)坦克、飞机、潜艇
化学武器(毒气)坦克、飞机、潜艇
A.拿破仑战争期间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C.伊拉克战争期间 |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17.
下图为1930~2000年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图。

上图中的人口发展趋势导致
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②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③社会保障面临挑战
④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

上图中的人口发展趋势导致
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②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③社会保障面临挑战
④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8.
“阿芙乐尔”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曙光”或“朝霞",在古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的女神,她唤醒人们,送走黑暗,迎来光明。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是
A.第一国际成立 |
B.二月革命的胜利 |
C.巴黎公社革命 |
D.十月革命胜利 |
19.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德国不可能长期忍受条约的压制与束缚,一旦恢复过来,它必然会摆脱条约对它的种种束缚。“束缚”德国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
B.《国际联盟盟约》 |
C.《九国公约》 |
D.《北大西洋公约》 |
20.
美国在《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生效的第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美国实施此政策主要目的是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B.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
C.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
D.增加失业者就业机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