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空气中的污染物都到哪儿去了
袁越
①你有没有想过,空气中的污染物最终都跑到哪里去了?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向上方扩散,然后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直至被分解。
②要想详细解释这件事,必须先科普一下大气分层的概念。我们头顶上的大气层是分层的,最底下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厚度大致在8~20公里。位于地表的空气被土壤反射的太阳光加热变轻,向上移动,上升途中逐渐变冷,再沉降下来,如此反复循环,变化莫测,我们常说的“天气”就发生在这层大气里。
③空气中的人造污染物,比如雾霾的主要成分气溶胶,就是被这股上升气流带到高空的。之后会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通常在几周的时间里便会被分解掉,或者变成酸雨重新降到地面。
④对流层上方的大气层叫作平流层,这层大气的温度下低上高,和对流层正相反,因此对流层中的大气很难进入到平流层当中。以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只有火山爆发的强大力量才能把水蒸气和火山灰喷到平流层的高度,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类污染物很少能影响到平流层。
⑤1996年,科学家们通过气象卫星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溶胶层,范围大致在地中海东岸、中国西部和印度南部之间,高度大致在13~18公里,几乎已经达到了对流层的最高点。不过当时这个气溶胶层的浓度很低,气象学家们并没有太在意。
⑥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气象学家让-保罗·威尼尔(Jean-Paul Vernie)在分析气象卫星发回来的数据时惊讶地发现,这个神秘的气溶胶层的浓度大大增加了,竟然达到了1996年时的3倍。威尼尔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因为一旦气溶胶进入到平流层,就可以随着平流层特有的强劲侧风迅速扩散到整个地球大气层,并给臭氧层带来严重的破坏。众所周知,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膜,阳光中的紫外线如果没有被臭氧层吸收,而是直接照射到地表的话,将会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⑦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现象,NASA向中国和印度政府发出申请,试图派飞机进入青藏高原上空进行采样调查,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威尼尔只好退而求其次,和印度气象学家合作,通过高空气球来研究这一神秘现象。2014年,威尼尔在印度的三处地点释放了高空气球,之后他又在2015和2016年进行了两次重复测量,终于得到了可靠的数据。
⑧2016年9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召开的气象学大会上,威尼尔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的测量结果。他发现这层气溶胶当中90%都是直径小于0.2微米的液态污染物,其中大部分是硫酸盐,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灰尘和碳基污染物,其成分和人类活动(比如汽车尾气或者火力发电厂)产生的污染物十分相似。
⑨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产生于地表的污染物究竟是怎样跑到如此高的地方去的呢?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气象学家威廉·刘(William Lau)通过分析气象模型给出了答案。原来,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使得那块地方上空的大气层被加热,温度比低海拔地区同样高度的大气层温度还要高,这个温差在夏季格外突出,导致青藏高原上方在每年夏天都会出现一个高空气泵,把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空气吸过去,这就是著名的亚洲季风的来源。来自印度和中国平原地区的大气污染物随着这股强劲的季风被吹到了青藏高原上空,再被这个高空气泵吸到了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界处。
⑩这股季风当然自古以来就有,但1996年正好是中印两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刻,于是两国工业化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终于被气象卫星发现了。这个解释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但已经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知道气溶胶一旦进入平流层的话就很难被降解了,而是会停留在那里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带来持续性的破坏。
这一现象如果最终被确认的话,这就意味着中印两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不再是地区性的了,而是会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灾难。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这件事”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3】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⑤段中“几乎已经达到了对流层的最高点”。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小题5】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大孩子”
①
②好朋友问起近况,我说忙。朋友问忙什么,我嬉笑着反问:“俩孩子在家,你说忙不忙?”朋友立马会意:“你说的是你妈啊。”可不是嘛,人老了就像孩子。嘴里说她像个孩子,心里也时时提醒自己,把妈当闺女一样养。
③母亲行动不便, 每到夜晚,就在她屋里备个尿桶。早上给地倒尿桶的时候,总发现有尿液流在地板上。于是, 常常一边替她收拾着,一边不耐烦地嘟囔:“妈,你怎么总是把尿尿在外面啊,你不会小心点吗?”嘟囔得多了,视力已经极不好的母亲会不好意思起来:“哪有啊,我怎么看不见!你天天说我,我害怕尿到桶外,正着坐,斜着坐,还是到外面了。”
④母亲吃饭,嘴很挑剔,不能咸不能淡,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豆腐要切成头发丝细;单熬小米汤上清下淀吃起来糙,要勾点面才好;不敢吃红肉少吃点白肉才好;脆苹果又酸又硬要吃软绵的“黄香蕉”“花花牛”她各种各样的要求,可真难为了我这一向不讲究只图个肚儿圆的人。每次牺牲了全家人的习惯照着她的意思来做,到最后却也总是不如她的意。听着她挑出来的各种毛病,心里就会滋生出许多怒气来。母亲再说话,不由也语带讽刺地怼回去:“我看你啊,就是皇太后,得给你配个专用御厨。”母亲听后也不生气,照常做着她的事儿。
⑤母亲还争宠,爱和四岁多的女儿争。吃过晚饭,一个要看动画片,一个要看戏曲,一老一少争起来。女儿争不过就哭闹时,我往往又会不耐烦地怼她:“你是大人你跟一个小孩抢?”母亲也不妥协:“我都在屋里困了一天了,先让我看会儿我睡了再让她看啊。”这个时候,老公做了个中间人,常常喊了女儿到屋外走廊上踢会儿球。母亲一个人看又觉没意思,就又喊女儿:;“来来来,咱一起来看你的动画片。”女儿买个新玩具,母亲也好奇,一定要摸一摸,女儿如果不同意,她又说女儿真小气;到了星期天,俩大小孩子又要争着出去“放风”。
⑥推着母亲就不能带女儿,带着女儿就无法推母亲,无奈只好一个分在上午一个分在下午。有时实在均衡不开,丢了母亲,她就会抛出一句酸酸的话来:“只知道疼你闺女,你闺女是亲闺女,我就不是你亲妈。”搞得人哭笑不得,有时候忍不住态度又不好起来。.
⑦不耐烦地怼了母亲之后,又怕她伤心,就会特意去照镜子,提醒自己镜子里是一张怎祥难看甚至是狰狞的脸。可是,每每再遇到母亲的任性不讲理,又会不可自控地不耐烦。
⑧终于有一天,母亲在餐桌上露了笑脸:“今天的菜炒得好,不咸不淡,我也能咬得动。”她这么一夸,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像犯了错的小宫女得了皇太后的赦免,一下子也高兴起来:“妈,你就不能别那么挑剔,体谅体谅人,将就一点吗?”“在你跟前我还要憋屈着自己,我还能在谁跟前不憋屈?”我呆住,把就要涌出的话退到了肚子里。
⑨是啊;是啊,我是她最亲爱的小女儿,现阶段是她的依靠是她的天空是她最依赖的人。
⑩面对小小女儿,我心疼她,我想让她做真实的自已,而不是违背自己的心意去迎合别人,我不想让她委屈,我只想让她像鱼儿一祥,起码在家这个江湖里能自在地游来游去。可是,面对母亲——我的另一个“大孩子”,我为什么就只会不耐烦就只想让她将就一次又一次?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我每次恶声恶气地去怼她她不回应,因为她知道,我们彼此是亲人,有缺点去包容,有理不需去讲,有架吵内心却从不去真计较。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是安定的。
我们从母亲那里要来安定,我们就该还她根基,让这朵花生在泥土里,让她在夕阳的微光里,无需遮拦地释放着自已的孩子气。.
(选自《幸福·悦读版》2019年2期)
【小题1】从全文来看,母亲的“孩子气”体现在哪里?【小题2】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①(11)两段横线处,①段处选( )(11)段处选( )句。
A.老舍曾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 |
B.自从母亲来到我家,陡然添了许多忙碌。 |
【小题4】文章里提到了很多人物,除“我”与母亲外,还有老公、四岁的女儿,你对哪个人物形象感触最深,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大孩子”的理解。
2.名著阅读- (共1题)
(1)他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他还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书,就是《______》。他有两个儿子, 长子傅聪,他是著名钢琴大师,次子傅敏,他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这部书,讲述了________(填人名)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的故事。
3.课内阅读- (共1题)
北冥有鱼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鹏之背
(5)怒而飞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小题3】文章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而上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在神奇华丽浪漫的描述中依次介绍了大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大鹏飞上高空后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4.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周末琳琳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琳琳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琳琳,请从“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
(3)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段,有些地方表达欠妥,请你帮他修改。
人们曾经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必定有着代沟,他们所想的必不相同。(A)可事实也常证明这是个很片面的。嘘寒问暖,这些事太过平常,但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B)有些事,存在也太过自然。自然得让我们忽略了去问为什么?临行前,父母那句“走路、行车注意安全”“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C)孩子很自然的“爸爸,您别太劳累”“妈妈,再见”却能温馨父母的心,也让子女自信地踏上人生的征途。这就是心灵的呼应,家庭和谐最朴素的篇章。
①文中画线句(A)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
②画线句(B)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③(C)句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 。
5.命题作文- (共1题)
6.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yì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苍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1)给文中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倔强(______) 不屑(______) yì站(______)
(2)文中含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因噎废食”中“废”的意思是(______)
A.停止,不再使用 | B.没有用的,失去效用的 | C.荒芜,衰败 | D.残疾 |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命题作文:(1道)
基础知识综合:(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