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720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通“逊”,谦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年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
100
100
100
100
100
食品支出(%)
43.6
40.9
39.6
37.1
34.7
衣着支出(%)
17.4
16.7
14.0
13.6
13.2
设备用品及服务(%)
9.4
9.5
10.4
12.2
11.2
医疗保健支出(%)
3.9
4.5
4.5
4.9
6.4
交通通信支出(%)
4.9
5.5
6.2
6.0
7.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
10.0
11.2
12.8
13.3
14.2
居住支出(%)
6.7
7.1
7.9
8.2
7.9
杂项商品及服务(%)
4.6
4.6
4.6
4.7
5.3
 
(3)依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可以不要前提,但是英国例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和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了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副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的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在1870年之后,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原已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式的工业涌现出来,工业开始按地理需要分布开来了。……电力已经以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进入实用阶段。在1914年之前的20年里,内燃机和柴油机的发明,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汽车、飞机和潜水艇;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出现,使石油成为了最令人垂涎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新兴化学工业里,工业研究室正在取代个人发明家。
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里,机器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从英国和比利时——在1870年,只有它们算得上真正的工业国家——扩展到了法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和美国。……在1871年,德国钢的产量才是英国的五分之三,到1900年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倍。1914年美国的钢产量比德、英、法三国的总和还要多。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新阶段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四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五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简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3.
《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B.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4.
英国历史学家屈维廉在其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英国王权终结B.国王议会相互制衡
C.责任内阁制形成D.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5.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A.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B.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6.
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观点正确可信
B.对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作了客观分析
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D.表明作者并未真正理解巴黎公社革命性质
7.
(题文)费正清说:“如果中国领导人高傲地认为,中国可以在一种排外、反理智的孤立状况下……并通过反复强调毛的思想改变阶级结构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那他们也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了解中国的实际。”作者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A.片面发展重工业脱离了实际
B.不可能自己解决现代化问题
C.思想的僵化影响了经济建设
D.阶级斗争形势依旧比较严峻
8.
“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B.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D.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里所说的“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
A.雅尔塔体制B.两极格局瓦解C.欧洲联盟成立D.多极化趋势
10.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11.
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12.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先进冶铁工具的发明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13.
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
A.政府倡导推动工商业发展B.新兴市镇剥离了行政机构经济职能
C.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中独立出来
14.
唐太宗时,谏议大夫褚遂良奏称:“大唐制令,宪章古昔,商贾之人,亦不居官位。”成书于玄宗开元年间的《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表明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商人对政治形势影响力增强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15.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在于
A.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B.防止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
C.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D.促进社会分工,发展商品经济
16.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
A.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B.使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C.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7.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大工厂制组织形式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工业生产的标准化D.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18.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判断,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
A.矿山开采业
B.机器制造业
C.面粉业
D.航运业
19.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92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A.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萌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