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赞同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自此开始被拖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立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其中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力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还有什么依据?
(2)依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并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先进的中国人”有过哪些“谋求制度的变革”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谋求制度的变革”活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一: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赞同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自此开始被拖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立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其中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力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还有什么依据?
(2)依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并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先进的中国人”有过哪些“谋求制度的变革”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谋求制度的变革”活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材料二:“打倒列强、除军阀” ,集中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最强烈的愿望,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行动口号。这场革命的宗旨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谋求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其中提及的“革命”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为实现“全人格的觉醒”,当时兴起了哪场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哪一历史时期“最强烈的愿望”?依据材料二写出“这场革命”的目的。
(3)材料三中“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一年哪件事情?简述该事件的重要意义。
(4)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年之后开始经历考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期间面临一个又一个危机,他们从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道路抉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材料二:“打倒列强、除军阀” ,集中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最强烈的愿望,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行动口号。这场革命的宗旨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谋求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其中提及的“革命”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为实现“全人格的觉醒”,当时兴起了哪场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哪一历史时期“最强烈的愿望”?依据材料二写出“这场革命”的目的。
(3)材料三中“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一年哪件事情?简述该事件的重要意义。
(4)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年之后开始经历考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期间面临一个又一个危机,他们从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道路抉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2.选择题- (共12题)
3.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记归踪。”这是董必武同志重访嘉兴南湖后题下的诗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 B.遵义会议召开 | C.秋收起义 | D.中共一大召开 |
4.
“中国带着首都被外敌占领的耻辱进入了20世纪。我们苦难深重的祖国啊,在穷凶极恶的列强面前,赤裸着孱弱的身躯。”这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6.
如下图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指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 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 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 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 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 D.发动民众,发动革命 |
9.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与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 B.鲁迅的《狂人日记》 |
C.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 D.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10.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
C.启蒙与救亡并重 |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
11.
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 B.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 D.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
12.
19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1935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中论到:“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价是基于
A.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 |
B.长征实现了中共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标 |
C.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
D.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 |
13.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