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抗争和自强史的缩影,北大、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材料一中“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由北大的校风,你能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材料二 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2)材料二中最早洗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谁?“庚子赔款”是指哪一条约中规定的赔款?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注:此庚子年即1900年)
(3)青年学生为了捍卫祖国的利益和尊严,掀起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为我们留下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如何坚定这种信念?
材料一 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材料一中“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由北大的校风,你能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材料二 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2)材料二中最早洗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谁?“庚子赔款”是指哪一条约中规定的赔款?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注:此庚子年即1900年)
(3)青年学生为了捍卫祖国的利益和尊严,掀起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为我们留下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如何坚定这种信念?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开有关近代中国历史的读物,你常常会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一词。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虽然在对外关系中还保持着独立国家的形式,但实际上已被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另一方面,列强势力的入侵,破坏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新式工业的逐步兴起。上述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就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般来讲,这个过程开始于鸦片战争,形成于20世界初年,终结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1840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该条约在经济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问题的是条约的什么条文?
(3)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发展近代工业他们先后提出了什么口号?
(4)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涌现出一批具有爱国情怀、艰苦创业的著名企业家。请写出“状元实业家”、“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分别指谁?)
(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的终结。结束清政府的封建君主专制和基本结束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事件分别是什么?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又是什么?
翻开有关近代中国历史的读物,你常常会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一词。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虽然在对外关系中还保持着独立国家的形式,但实际上已被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另一方面,列强势力的入侵,破坏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新式工业的逐步兴起。上述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就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般来讲,这个过程开始于鸦片战争,形成于20世界初年,终结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1840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该条约在经济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问题的是条约的什么条文?
(3)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发展近代工业他们先后提出了什么口号?
(4)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涌现出一批具有爱国情怀、艰苦创业的著名企业家。请写出“状元实业家”、“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分别指谁?)
(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的终结。结束清政府的封建君主专制和基本结束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事件分别是什么?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又是什么?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
(1)请按照提示完成表格中所缺部分的内容。
材料二:

(2)根据诗歌指出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一例,并说明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
材料三: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3)1938年和1940年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总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根据以上内容概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材料一: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
创举(或事件) | 意义 |
① |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井冈山道路 | 开创了一条 ② 道路 |
(1)请按照提示完成表格中所缺部分的内容。
材料二:

(2)根据诗歌指出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一例,并说明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
材料三: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3)1938年和1940年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总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根据以上内容概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2.选择题- (共17题)
4.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记归踪。”这是董必武同志重访嘉兴南湖后题下的诗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 B.遵义会议召开 | C.秋收起义 | D.中共一大召开 |
5.
“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选自《天朝的崩溃》)书中所写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创办了


A.轮船招商局 |
B.南通大生纱厂 |
C.汉阳铁厂 |
D.江南制造总局 |
8.
下面的图片反映的是孙中山在一所学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的情景,请问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是


A.国共合作后建立的革命军校 | B.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
C.设备先进的近代化学校 | D.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 |
9.
革命历程充满的变数,在国民大革命期间国共两党曾亲密合作,但经过一次转折之后中共开启了独立领导革命的新征程。这里的转折是指
A.秋收起义 |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 C.南昌起义 | D.遵义会议 |
10.
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小明同学寒假期间将外出旅游,请你为他选择一处目的地,该地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A.上海 | B.南昌 | C.遵义 | D.南京 |
13.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歌曲中的历史。下列歌曲与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A.《义勇军进行曲》——抗日救亡 | B.《卢沟桥歌》——国民大革命 |
C.《十送红军》——红军长征 | D.《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
14.
1936年12月13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张杨发表对时局宣言》的新闻报道(见下图)。该新闻报道的是( )


A.七七事变爆发 |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
C.西安事变爆发 |
D.***赴重庆谈判 |
15.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18.
1948年底,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他还用心地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下图)。依据其行程判断,他参加了


A.北伐战争 | B.百团大战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