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1.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
(1)史实: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史实: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3)史实:新纪元以来,中华民国之名,既为世界各国所承认,主权属国民全体,载在临时约法,然而十年之间,有二次之革命,有八十日之帝制,有八日之复辟……
(4)史实: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5)史实:这些人原来就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为了正式组织共产党,约定到上海来开会的。7月底大会开幕了,到会的一共有13人: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长沙代表***、何叔衡……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6)史实:农民参加北伐战争,参加者分别为运输、向导、交通破坏、扰敌后防、正式作战等项。……有一次在耒阳,先日晚间须招运夫600名,农民闻革命招夫,老幼俱来应募。次日清晨即行招满。……及北伐军下长沙开始总攻击后,农民更实地上战场。岳阳的农民……实行截击敌军归路,缴夺枪支。
(1)史实: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推论:李鸿章认识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性。(▲)(2)史实: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推论:太平天国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3)史实:新纪元以来,中华民国之名,既为世界各国所承认,主权属国民全体,载在临时约法,然而十年之间,有二次之革命,有八十日之帝制,有八日之复辟……
——沈恩孚《五十年来中国政体改革之经过》
推论: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稳定了政局。(▲)(4)史实: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推论:陈独秀主张彻底抛弃旧道德。(▲)(5)史实:这些人原来就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为了正式组织共产党,约定到上海来开会的。7月底大会开幕了,到会的一共有13人: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长沙代表***、何叔衡……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等
推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组织上的准备。(▲)(6)史实:农民参加北伐战争,参加者分别为运输、向导、交通破坏、扰敌后防、正式作战等项。……有一次在耒阳,先日晚间须招运夫600名,农民闻革命招夫,老幼俱来应募。次日清晨即行招满。……及北伐军下长沙开始总攻击后,农民更实地上战场。岳阳的农民……实行截击敌军归路,缴夺枪支。
——李硫敏、周以粟《湖南政治党务报告》
推论:20世纪20年代,“打倒列强,除军阀”符合农民的愿望。(▲)2.综合题- (共2题)
2.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某校八年级(5)班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19世纪中期)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867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1)“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什么?面对这一变局,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用史实说明筹划海防的效果。
(19世纪90年代)
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指出刺激光绪帝救国的“时局”是什么?光绪帝进行了怎样的救国努力?
(20世纪初)
材料三 庚子(1900年)拳匪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清朝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种观察是很有根据的。……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满人的把戏,积极的图以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庚子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以拳匪之乱为借口发动了哪一战争?为什么“庚子拳匪之乱”以后,人民对朝廷的态度产生变化?“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进入了什么时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材料四

(4)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哪一战役?图四中的签字仪式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图二、图三与图四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5)为了实现国家富强,近代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9世纪中期)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867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1)“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什么?面对这一变局,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用史实说明筹划海防的效果。
(19世纪90年代)
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指出刺激光绪帝救国的“时局”是什么?光绪帝进行了怎样的救国努力?
(20世纪初)
材料三 庚子(1900年)拳匪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清朝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种观察是很有根据的。……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满人的把戏,积极的图以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庚子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以拳匪之乱为借口发动了哪一战争?为什么“庚子拳匪之乱”以后,人民对朝廷的态度产生变化?“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进入了什么时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材料四

(4)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哪一战役?图四中的签字仪式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图二、图三与图四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5)为了实现国家富强,近代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
情境分析
情境:他出身寒门,苦读四十余载方中状元,名满天下,官居六品,职位是翰林院修撰。而在同一年,中日曱午海战爆发,中国一败涂地。国家的悲惨命运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毅然放弃仕途功名,不惑之年从零起步学做商人。他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那里得到启示——教育救国!要办教育,不能赤手空拳,只有先办实业。办实业,兴教育,才能强大自己的国家!1899年创办了第一家企业,此后的23年里,获得纯利1161多万两。其中绝大部分的利润是在1913年到1922年获得的。此后他不仅创办了数十家企业,成就商业帝国,他还用企业的利润和自己的收入,创办了240多所小学、6所专科学校、1座博物馆、1座图书馆、1个气象台和16家慈善组织。可以说他用毕生精力创造了一个城市的奇迹!
分析:
(1)情境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兴办的第一家企业是什么?他是怎样认识教育与实业之间的关系的?他用毕生精力创造了哪个城市的奇迹?
(2)1913年到1922年他所创办的企业发展迅猛,其外部原因是什么?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情境:他出身寒门,苦读四十余载方中状元,名满天下,官居六品,职位是翰林院修撰。而在同一年,中日曱午海战爆发,中国一败涂地。国家的悲惨命运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毅然放弃仕途功名,不惑之年从零起步学做商人。他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那里得到启示——教育救国!要办教育,不能赤手空拳,只有先办实业。办实业,兴教育,才能强大自己的国家!1899年创办了第一家企业,此后的23年里,获得纯利1161多万两。其中绝大部分的利润是在1913年到1922年获得的。此后他不仅创办了数十家企业,成就商业帝国,他还用企业的利润和自己的收入,创办了240多所小学、6所专科学校、1座博物馆、1座图书馆、1个气象台和16家慈善组织。可以说他用毕生精力创造了一个城市的奇迹!
分析:
(1)情境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兴办的第一家企业是什么?他是怎样认识教育与实业之间的关系的?他用毕生精力创造了哪个城市的奇迹?
(2)1913年到1922年他所创办的企业发展迅猛,其外部原因是什么?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3.选择题- (共30题)
9.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A.广州 |
B.香港岛 |
C.台湾 |
D.辽东半岛 |
10.如图,一只甲虫在5×5的方格(每小格边长为1)上沿着网格线运动.它从A处出发去看望B、C、D处的其它甲虫,规定: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如果从A到B记为:A→B(+1,+4),从B到A记为:A→B(﹣1,﹣4),其中第一个数表示左右方向,第二个数表示上下方向,那么图中
11.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公认为敌,义不反顾。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即去,民国始可图安……”这一檄文旨在
A.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
B.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
C.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
D.抗议袁世凯解散国会 |
12.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A.维新思想 | B.三民主义 | C.马克思主义 | D.民主和科学 |
20.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 B.巧渡金沙江 |
C.吴起镇会师 | D.四渡赤水河 |
22.
1942年1月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报道:“湘北之大捷,其重要性最低限度可媲美英军在阿比西尼亚之胜利。”这里的“湘北大捷”指的是
A.武汉大会战 | B.第三次长沙会战 |
C.台儿庄战役 | D.百团大战 |
27.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这首童谣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
B.苏联出兵消灭关东军 |
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
D.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
28.
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悲喜剧,在报纸的头版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1949年4月22日,李先生最有可能在当天报纸上阅读到的头条新闻是( )
A.城头变幻大王旗,清帝宣统下诏退位 |
B.火烧赵家楼,30多名学生遭政府逮捕 |
C.应蒋之邀,***抵渝共商建国大计 |
D.***、朱德下令渡江,南京解放在即 |
29.
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 B.民主科学 | C.和平建国 | D.抗日救亡 |
31.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调整对中共和对日政策,确定了停止内战,与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直接促成这一政策的事件是( )
A.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C.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
D.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
32.
曾任侵华日军驻北平武官今井武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说:“1937年6月,在东京政界的消息灵通人士之间,私下盛传着这样的谣言:‘七夕的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材料表明日军在精心策划( )
A.“九一八”事变 | B.华北事变 |
C.“八一三”事变 | D.卢沟桥事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