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弥勒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711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6

1.综合题(共3题)

1.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可记得南湖的红船,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你可记得遵义的霞光,你可记得窑洞的风寒,苦苦追求、披肝沥胆,旗帜更鲜艳.…”

——歌曲《旗帜更鲜艳》

(1)材料一中“南湖的红船”指的是什么会议的召开?该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的图一回答,中共七大把什么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图二反映的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多少周年?
材料三 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材料三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摘自《十九大报告》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
2.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称,在近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的《南京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该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二与中国近代史上哪次革命有关?此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图三反映的南京大屠杀中有多少中国同胞遇难?1894年日本曾对清政府发动了什么战争?
(4)图四的解放南京是哪次战役取得的战果?该战役宣告了哪个政权的垮台?
材料二 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摘自人民网

(5)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3.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的阴晴冷暖对全球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结束了旧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地想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
(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建国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什么态度?
材料二 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国家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专题评述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材料四  2018年9月6日下午举行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时指出,美拟对华2000亿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商务部明确回应将反制。中方认为美国此举违背贸易自由原则,表示将向某国际组织提出贸易报复授权申请。
(4)材料四中的“某国际组织”指的是哪一组织?中国于哪一年加入该组织?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2.选择题(共23题)

4.
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下图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虎门销烟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5.
小明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一张图片:一群游行的学生手里举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他断定这件事是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一二·九运动
D.五四运动
6.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上网收集到以下几幅照片,进行探究性学习,你认为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人民的抗争
D.国共十年对峙
7.
与***“弥天大勇”、“身系天下之安危”、“赴蒋介石的鸿门宴”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8.
下图反映的军事行动是解放战争中的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辽沈战役
9.
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就是
A.张謇
B.康有为
C.詹天佑
D.张骞
10.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授予世界上在某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目前我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
①邓稼先
②钱学森
③屠呦呦
④莫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
一位美国记者这样评价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因为他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互不干涉内政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平等互利
12.
2004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早在1973年,他就已经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人作诗赞美他:“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
A.杨利伟
B.翟志刚
C.杨振宁
D.袁隆平
13.
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澳门回归
D.西藏和平解放
14.
有一首歌中唱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颂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国的成立
15.
下列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②这部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
③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④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
“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人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浴血奋战,不怕牺牲
C.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17.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这是赞扬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公私合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
如下图,某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
A.深圳
B.厦门
C.汕头
D.珠海
19.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0.
***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
A.东海舰队
B.南海舰队
C.华东军区海军
D.北海舰队
21.
如图,我党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这反映了我党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衣着丰富多彩
B.自驾出游流行
C.食物匮乏单调
D.上网淘宝购物
23.
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24.
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四次重要的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26.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A.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