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看见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翔实说明。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材料三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决定将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一判断《拉贝日记》的历史价值。说出判断的主要理由。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分析材料二,可以认识到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具有哪些特点?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材料一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看见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翔实说明。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材料三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决定将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一判断《拉贝日记》的历史价值。说出判断的主要理由。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分析材料二,可以认识到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具有哪些特点?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余支抗日游击队。……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党组织主动地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1931—1945年)的战场。中国作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在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单独抵御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牵制了日军主力,扼制了日军北进,推迟了日军南下,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三 中华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进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抗战活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余支抗日游击队。……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党组织主动地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1931—1945年)的战场。中国作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在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单独抵御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牵制了日军主力,扼制了日军北进,推迟了日军南下,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三 中华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进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抗战活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欧洲、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桂林日报》
材料二 如下图《西北文化日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指的是什么?
(2)该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的?
(3)“兵谏”的结果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桂林日报》
材料二 如下图《西北文化日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指的是什么?
(2)该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的?
(3)“兵谏”的结果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2.选择题- (共15题)
5.
“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材料重点强调了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
A.国共合作抗日 | B.坚持持久抗战 |
C.日本战略失误 | D.全民族团结抗战 |
6.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
A.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
C.记住历史,记住仇恨 |
D.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
7.
台儿庄战役后,各地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中国抗战精神广泛传播,其原因是( )
A.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 |
B.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
C.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
D.抗战中最后一战 |
9.
(题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写道:“好些中国士兵在城外放下武器投降了。在他们投降的72小时内,在长江江岸被集体屠杀了。”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最有可能是( )
A.旅顺 | B.北平 |
C.南京 | D.重庆 |
12.
“这次事变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由局部抵抗到全面抗战的重大历史转折,因而成为‘时局的转折点’,中国抗日战争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符合上述观点的事件是
A.七七事变 |
B.九一八事变 |
C.八一三事变 |
D.西安事变 |
17.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日本加紧侵略华北——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C.“七七事变”——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
D.台儿庄战役——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