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700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5

1.综合题(共2题)

1.
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和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并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的“革命的方法”是什么?这一新革命方法是总结借鉴了哪些革命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而得出的?
(3)据材料三,指出学生领袖的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图表中经济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个发展计划?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3)材料三中两段唱词反映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选择题(共24题)

3.
1936年12月25日,《盛京时报》挑唆南京政府武力解决事变,叫嚣“包围陕西”“玉石俱焚”。粉碎其阴谋的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国共合作的实现
C.台儿庄大捷的取得
D.中共七大的召开
4.
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①西方列强暂时放松掠夺中国
②实业团体竞相设厂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党的历史上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对下列会议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共七大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
③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三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
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分界线”喻指的是长征(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8.
郑超麟在其回忆录中说:“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五四运动——毫不妥协的爱国精神
B.中共成立——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
C.红军长征——坚守理想信念的革命文化
D.三大战役——加速解放战争胜利的人民力量
9.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10.
***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A.遵义会议的召开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
11.
某同学想通过看电影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下列影片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观看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②①③④
12.
1945年8月,蒋介石连发三次电报邀请***到重庆“共同商讨”国际国内重要问题。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  )
A. 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B. 商讨加入联合国事宜
C. 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D. 筹备召开政协会议
13.
“1940年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3个半月。他们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材料描述的是()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平津战役
14.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村停产闹革命
C.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D.农村实行“大包干”
15.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下面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C.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标志着祖国统一彻底完成
D.“两弹一星”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对外开放进程”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B.成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已与170多个国家建交
17.
“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这首诗歌中的“喜事”是指
A.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
B.香港、澳门回归
C.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川藏、新藏公路通车
18.
建国后,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形成了“朋友遍天下”的局面。以下外交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建交
②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19.
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
A.大陆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B.海峡两岸实现了“小三通”
C.大陆正式确立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0.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A.创建新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
C.进行土地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
21.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22.
下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抗美援朝的推动
C. 三大改造的进行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23.
连环画是回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故事反映的是我国当时进行的 (  )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24.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B.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
25.
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A.实行高度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26.
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1964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
B.
C.
D.

3.填空题(共2题)

27.
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________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________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28.
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是________。屠呦呦因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____,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4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