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的表格补充完整。
材料二

(2)从材料二记述的史实中说出与之相关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
材料三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中国近代探索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材料一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的表格补充完整。
材料二

(2)从材料二记述的史实中说出与之相关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
材料三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中国近代探索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2.
诞生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审视和打量。以下是***为主题的一些《时代》杂志封面资料。

(辉煌荣耀)2月7日,***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时代》作如此描述:“对***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荣耀。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
(红色基调)1950年12月11日的《时代》封面。红色的基调和蝗虫明确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含义,而人物更是有着生硬刻板的脸和阴冷的眼神。《时代》如此描述选择***作为封面人物的理由:“他的军队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遭受到了痛击。”
(2)这期封面的特点说明中美之间的关系如何?文中“痛击”指的是哪一战争?这一军事行动,中国方面直接领导者是哪位?

(混乱迷茫)***又分别在1958年12月1日和1967年1月13日登上了《时代》的封面。1958年的《时代》内文如此描述:“乡村里的夜晚,无数的高炉向天空迸射着耀眼的红色光芒。”而1967年的封面左上角则写着中国陷于混乱,且封面主调是灰白,隐喻中国是一穷二白。
(3)这两期《时代》封面,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内发生的什么重大事件?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外交转机)1972年2月6日,《时代》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左上角是***与尼克松握手照片,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尼克松从北京带回来什么?这个问题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尼克松在北京这件事情。”《时代》周刊如是说。
(4)该期封面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表明中美关系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此事发生的前一年,中国已经取得的重大外交突破是什么?

(溘然长逝)1976年9月20日,主题是***之后的中国。《时代》周刊在内文里谈到了***,谈到了***的继承人“必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5)之后***的继承人为“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开创了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辉煌荣耀)2月7日,***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时代》作如此描述:“对***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荣耀。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
——他们进入了北平。”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在哪一年?(红色基调)1950年12月11日的《时代》封面。红色的基调和蝗虫明确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含义,而人物更是有着生硬刻板的脸和阴冷的眼神。《时代》如此描述选择***作为封面人物的理由:“他的军队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遭受到了痛击。”
(2)这期封面的特点说明中美之间的关系如何?文中“痛击”指的是哪一战争?这一军事行动,中国方面直接领导者是哪位?

(混乱迷茫)***又分别在1958年12月1日和1967年1月13日登上了《时代》的封面。1958年的《时代》内文如此描述:“乡村里的夜晚,无数的高炉向天空迸射着耀眼的红色光芒。”而1967年的封面左上角则写着中国陷于混乱,且封面主调是灰白,隐喻中国是一穷二白。
(3)这两期《时代》封面,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内发生的什么重大事件?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外交转机)1972年2月6日,《时代》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左上角是***与尼克松握手照片,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尼克松从北京带回来什么?这个问题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尼克松在北京这件事情。”《时代》周刊如是说。
(4)该期封面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表明中美关系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此事发生的前一年,中国已经取得的重大外交突破是什么?

(溘然长逝)1976年9月20日,主题是***之后的中国。《时代》周刊在内文里谈到了***,谈到了***的继承人“必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5)之后***的继承人为“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开创了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3.
回首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1952年底,全国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50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房屋、农具等生产资料,这标志着旧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消亡和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释放出了制度潜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后来的农业合作化准备了制度条件和物质基础。
材料二 中国最大的民族工商业荣氏集团的代表荣毅仁说:“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单靠私营企业能搞好吗?我的家庭就是一个证明。”“像我们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搞企业、搞生产,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
材料三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材料一 到1952年底,全国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50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房屋、农具等生产资料,这标志着旧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消亡和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释放出了制度潜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后来的农业合作化准备了制度条件和物质基础。
——马晓河《建国60年农村制度变迁》
(1)阅读材料一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是什么历史事件?当时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变化?该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二 中国最大的民族工商业荣氏集团的代表荣毅仁说:“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单靠私营企业能搞好吗?我的家庭就是一个证明。”“像我们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搞企业、搞生产,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回答“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指哪一历史事件?确立了怎样的生产资料有制?中国由此进入哪一社会发展阶段?材料三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从哪次会议开始的?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该会议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2.选择题- (共20题)
4.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图片制作了一块展板.如果为这块展板选一标题,最合适的应是


A.中国工业的近(现)代化历程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 |
C.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D.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 |
7.
2016年清明前,中国、韩国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庄严举行第三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使这些在朝鲜半岛沉睡了超过了半个世纪的烈士得以“荣归故里”。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被誉为:
A.最可爱的人 | B.党的好战士 | C.和平卫士 | D.钢铁卫士 |
8.
日记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著名作家宋云彬的日记记载到:“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国歌……”他日记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 |
B.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
9.
***说:“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要受惩罚,我们最近三年受了大惩罚,土地瘦了、人瘦了、牲畜痩了。”下列历史事件违反了客观事物规律的是( )
A.土地改革 | B.一五计划 | C.三大改造 | D.大跃进 |
12.
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
A.土地改革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农业合作社 | D.人民公社化 |
13.
“邓小平南方视察几乎产生了神话般的意义,他的谈话成了中国后来20年政治经济政策的蓝本。”以南方谈话为蓝本,我国做出的经济决策是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B.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
C.决定设置经济特区 |
D.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6.
“万隆精神”是指在维护民族独立、保丑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在此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
A.“求同存异” | B.“和平共处” | C.“平等互惠” | D.“互不侵犯” |
17.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材料反映了我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民主集中制 |
18.
历史上中美领导人曾有过多次握手,对下列这组“握手”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最早与中国建交 | B.中美对国际问题看法完全一致 |
C.中美重视两国关系发展 | D.中美彻底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
21.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最准确反映的是( )
A.艰苦奋斗传统已经过时 |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
22.
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错失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下列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A.原子弹爆炸 | B.蒸汽机 | C.蒸汽机车 | D.飞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