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81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0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一这是我国人民百年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二  “一五”计划,即1953—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一五”计划的156项童点建设项目,有7项落户河南洛阳,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河南柴油机厂等。
材料三 

(1)对“工业化”这一理想的探索在我国最早何时开始付诸实践?
(2)“一五”计划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能顺利进行的条件。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的民族工业发展情况与近代相比,在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2.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它关乎农村以致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完成了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土地改革后,农业的分散经营形响生产的发展,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由于对现实认识不足,又急于求成,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和国家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一给出的示例,在空白处撰写简要说明。
(3)“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别是什么?
(4)综上所述,请你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

——摘编自《百年中国》

材料二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粮票。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跨越近40年的“票证时代”宣告结束。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佳、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疔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江泽民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其结束的政策性因素又是什么?
(2)材料三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材料三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改善的表现”。
(3)在当今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我们应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
4.
请根据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之间的联系性。)

2.选择题(共19题)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了“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制度”最终确立是在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
6.
在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12名代表为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虽然人口极少,也分别各有一名代表。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西藏在我国政治事务中居于特殊地位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D.西藏各族享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7.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很多,但通过与美国的对等作战,完全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这主要表明这场战争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为新政权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C.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9.
如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在哪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A.国防科技领域
B.交通运输领域
C.信息技术领域
D.国计民生领域
10.
2010年经济特区走过30周年的历程。以下有关经济特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特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C.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
D.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1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走向世界。”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趋势的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
C.“求同存异”方针被接受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12.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能力,下面对“一国两制”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①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
如两幅图片呈现的是某一重要会议的现场,这说明此次会议
A.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B.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4.
这一时期,我国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还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这一时期”指的是
A.土地改革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15.
如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共同展示的时代主题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起步
B.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严重失误
C.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D.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取得显著成就
16.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曾经回忆说:“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猪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所感受到的“变”是指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17.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18.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9.
对外开放的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A.设立深圳为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0.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所有权发生改变
B.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1.
中英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写道,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也可以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据此可知回归后的香港
A.可以开展独立的外交活动
B.可以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
C.可以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
D.必须断绝与英国一切关系
22.
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体现了多边外交的原则
C.取决于两极格局的瓦解
D.有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
23.
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A.加强中苏友好,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立国家的关系
C.但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计,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