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两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在华北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作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材料四: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
(5)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你有什么感悟?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并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两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在华北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作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材料二、三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据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材料四: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
(5)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你有什么感悟?
2.
材料一: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1)材料一与哪一事件有关?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对此采取什么政策?
材料二:不应忘记的事实是:日军在投降前已经被中国人民的连续十四年、大小几十万次的战斗打得狼狈不堪了。日寇犹如一匹野兽,使他最后致命的可能只是一两支箭,但如果他不是在毙命前已经满身创伤呢?他还是会继续挣扎的。
(1)材料一与哪一事件有关?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对此采取什么政策?
材料二:不应忘记的事实是:日军在投降前已经被中国人民的连续十四年、大小几十万次的战斗打得狼狈不堪了。日寇犹如一匹野兽,使他最后致命的可能只是一两支箭,但如果他不是在毙命前已经满身创伤呢?他还是会继续挣扎的。
——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军被打得狼狈不堪有哪些重要史实?材料中所说的“使他最后致命的可能只是一两支箭”指的哪些事件?作者认为日本法西斯灭亡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
材料一: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山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
(1)材料一中的“八一枪声”反映了什么重大事件?有何历史意义?井冈山号角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材料二: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中国共产党在开辟革命新道路历程中也不例外。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
(2)这一“传奇”是指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举出这一“传奇”过程中“险象环生”的战斗事例一例。
(3)结合材料一、二,简析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1)材料一中的“八一枪声”反映了什么重大事件?有何历史意义?井冈山号角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材料二: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中国共产党在开辟革命新道路历程中也不例外。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
(2)这一“传奇”是指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举出这一“传奇”过程中“险象环生”的战斗事例一例。
(3)结合材料一、二,简析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2.选择题- (共25题)
6.
……4月12日,发出了大屠杀的命令“汪精卫也叫嚣要用对付敌人的手段对付共产党……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这些事件导致了
A.南昌起义失败 |
B.北伐战争失败 |
C.国民革命失败 |
D.辛亥革命失败 |
7.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的陕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B.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
C.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
D.开赴抗日战争前线 |
14.
1941年,周恩来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在《新华日报》上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周恩来题词的事件是
A.七七事变 |
B.九一八事变 |
C.皖南事变 |
D.西安事变 |
16.
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评价你认为准确的是
A.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 |
B.田中正明否定传闻(口述)历史具有考证价值,体现了严谨的史学态度 |
C.此观点准确反映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
D.田中正明的言论否定了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
17.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列口号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民主、科学
④“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A. ④②③①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 ①④②③
①自强求富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民主、科学
④“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A. ④②③①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 ①④②③
1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革命年代,***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当年革命的大好形势。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哪一革命根据地( )。
A.井冈山根据地 | B.陕甘根据地 | C.左右江根据地 | D.中央根据地 |
20.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关于这场行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B. 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 中央红军自始至终都由***指挥 D. 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A.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B. 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 中央红军自始至终都由***指挥 D. 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2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①是多方协商的结果②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③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 ④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到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①是多方协商的结果②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③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 ④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到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