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80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9

1.综合题(共2题)

1.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它,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二 ***曾对一位外国记者风趣地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的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它”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孵出小鸡来”是指什么?8月1日是建军节,这一节日的由来与哪一事件有关?
(3)材料三中图一反映的是遵义会议的会址,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4)材料三中图二反映的是日本向中国递交投降书的场景,促使日本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图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其历史地位如何?
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建设方面的举措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具体做法是放手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经过复查,发给农民土地证,动员农民生产。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下教材

材料二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础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摘编自《历史纵横》

材料三 如下图。

材料四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中“发给农民土地证,动员农民生产”说明农民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路”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一张报纸,根据图片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决议”的认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包”字的理解。与材料二相比,材料四反映了农村的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5)从上述有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25题)

3.
与下图人物相关的史实有

①与刘伯承率军挺进中原
②参与指挥淮海战役
③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发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
2019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179年前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①林则徐
②邓世昌
③康有为
④左宝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近代中国,下列哪位人物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
A.卢作孚
B.侯德榜
C.詹天佑
D.张謇
7.
报刊是利用纸张传播文字资料的一种工具,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之一。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A.《大公报》
B.《申报》
C.《解放日报》
D.《新闻报》
8.
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下列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废除二十一条”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9.
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请你为其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
C.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D.中华民族的崛起
10.
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民族团结,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1.
它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材料中的“它”是指
A.青藏公路
B.川藏公路
C.新藏公路
D.青藏铁路
12.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搜集了以下几幅图片,请你为这组图片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B.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提高
13.
1955年,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APEC会议
14.
下表是我国1956~1974年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数据统计表。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重要原因有
年份
1956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建交国家数
25个
49个
54个
69个
87个
88个
95个
 
①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②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③中日两国建交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
她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是
A.
B.
C.
D.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新气象不断涌现。下列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凭政府发放的布票、粮票购买生活用品
B.绿色食品等概念深入人心
C.人们不仅追求好吃而且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D.开私家车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十一”长假成为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旅游的最佳时期。“十一”长假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新中国成立
B.南京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民国的建立
18.
诗词、歌谣往往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下面诗词、歌谣见证了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安徽风阳小岗村,创出致富路一条
19.
下列对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B.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宪法规定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0.
与“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等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A.黄继光
B.焦裕禄
C.雷锋
D.王进喜
21.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在下列哪次会议上制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2.
1980年,我国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下列城市中不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汕头
2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逐渐融入了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标志是
A.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承办APEC会议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4.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在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5.
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   )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00年时D.改革开放100年时
26.
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战斗英雄,其中“严守纪律,被大火吞噬而壮烈牺牲”的是
A. 黄继光
B. 毛岸英
C. 彭德怀
D. 邱少云
27.下列3个图形中,能通过旋转得到右侧图形的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