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二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三 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2)材料二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
(3)依据以上分析,从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影响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二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三 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2)材料二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
(3)依据以上分析,从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影响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
上海这颗东方明珠见证了中国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下面四幅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的变迁,请你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哪次战争后上海的命运?
(2)图二是在哪一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如何评价这一运动?
(3)图三的陈独秀在上海发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什么?
(4)图四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5)纵观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感受?

(1)图一反映的是哪次战争后上海的命运?
(2)图二是在哪一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如何评价这一运动?
(3)图三的陈独秀在上海发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什么?
(4)图四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5)纵观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感受?
3.
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维艰

(1)图一至图四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理由。
栏目二:柳暗花明

(2)阅读图五及其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栏目一:举步维艰

(1)图一至图四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理由。
栏目二:柳暗花明

(2)阅读图五及其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 |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
蔡元培 | 1902年赴日本考察 1907年赴德国访问 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
胡适 | 1910年赴美国留学 |
李大钊 |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
鲁迅 | 1902年留学日本 |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选择题- (共15题)
5.
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一幅石印画(图)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


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 |
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
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 |
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并存特征 |
8.
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
9.
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A.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 B.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
C.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 D.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
10.
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果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近代重庆”一词,显示的信息可能有
①《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
②日军占领上海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
③日本在重庆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
④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①《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
②日军占领上海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
③日本在重庆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
④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2.
某校学生就“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展开探究,以下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
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③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
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③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A.①⑦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5.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一一《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北京条约》一一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一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6.
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 |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7.
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这种说法的依据在( )
A.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
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
C.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 |
D.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